|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Dokkio Sidebar applies AI to make browsing the web faster and more productive. Whenever you open Sidebar, you'll get an AI summary of the web page and can ask any question you like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page!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03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范琳琳 6 years, 4 months ago

 

文化研究基礎知識

本週負責人:

 


 

陳勝耀

國家建築:

  

建築文化,在不同的世紀、不同的國家、甚至是相同的國家內,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種族,其建築風格也會有很大的差別。

 

 舉例而言,荷蘭人早期喜歡選用紅磚築起房子,而日本人則喜歡選用木材,搭起和室的屋舍。可以明顯區分國家之間的建築文化。而即使在一個國家內,台灣原住民還未被嚴重漢化之前,其部落的建築就與漢人的建築有明顯的差別,原住民多以植物為材料為主,而漢人則以石類為主。但在經過一代一代的同化後,台灣無論是漢人或原住民,除極少數的部落,建築風格已經沒有明顯的差異。 

 

國家建築與宗教: 

 

國家建築的特色,很多時候往往會受到當地宗教的傳入及人民的大多數信仰,經過長時間的演變,而有不同的發展。緬甸,就因為當地人民多數信仰小乘佛教,又受到早期中國王朝的影響,所以建築風格都偏向金碧輝煌,似乎打造一個極樂的黃金佛國。至於馬來西亞,則是因以馬來人人口為多,又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所以國家建築許多都與回教堂的圓頂風格相近,代表地點如布城政府行政區。 

 

國家建築與城市化: 

 

因為全球化的發展,加上全球人口暴漲的趨勢,人口從鄉下往城市移動,因此導致城市的土地越來越不足、寸土寸金。為解決這問題,各城市的摩天大樓就越蓋越多。根據網路的資料,19世界末首建於美國紐約市與芝加哥市的摩天大樓,就是為了解決城市土地不足的問題。 

 

而在上世紀末,許多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等,都在興建越來越高的摩天大樓,如:台北101、馬來西亞國油雙峰塔、上海中心大廈、美國世貿大樓、甚至是近期的迪拜塔等,都受到人口城市化、技術全球化的快速發展,而有所影響。 在這樣的情況下,民族、宗教等風格建築的特色,就被日益減弱,所有的城市都幾乎長得一模一樣。

 

而建築的發展在近幾十年,則趨向建築設計師的創意設計,而不再是民族、宗教等特色。這就能呼應齊穆爾的想法,他認為城市之所以會被視為是現代性的產物和象徵,就因為城市是現代主義美感的發祥地,也是逃離傳統控制的地方。(Chris Barker : 2010)

 

參考書目:Chris Barker,《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第433頁,2010年。

 


台灣遇見Burkini (秀鳳)

 

宗教信仰自由是民主國家應有的主張,法國也一向以自由平等,博愛精神象徵其浪漫國家形象,也是代表流行與自由的國度聞名;近幾時期歐洲的IS隨機恐攻行徑,讓自由平等之都留下排擠穆斯林效應陰影。法國在沙灘禁穿「不合世俗泳衣」Burkini,穆斯林女性被荷槍實彈警逼脫衣,是Burkini惹的禍,還是Burkini象徵的宗教讓人反彈,排擠與防衛!

 

基於宗教的傳統規則,屬性與特質,屬於穆斯林信仰的台灣朋友是否也有興趣穿Burkini的體驗,專屬象徵於越來越多的傳統束縛中解放,Burkini違反美學,與女性主義背道而馳,難怪除了宗教守規以外,似乎難有共鳴!

 

--------------------------------------------------------------------------

『國服』代表國家文化-以印尼Batik為例(饒淑惠)

 

國服的起源

國服一個國家的代表服飾,國服可按照穿着場合分為「禮服」、「便服」兩大類

查考『國服』的起源,在大唐開元禮中所規定四夷之君朝見中國天子所服的本國服飾

蕃主服其國服漢唐藩屬體制中邊疆民族首領存在著定期朝見唐朝皇帝的所謂朝集制度無論是外國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謁中國天子接受官職貢獻方物還是中國天子宴請外國君主外國君主都要穿『國服』奉禮因此中國的附屬國都有本國國服比如契丹朝鮮日本越南等這種外交禮儀服飾後來則演變為他們各自的民族服裝職貢圖》都了周邊異族的國服如唐朝閻立本的名作職貢圖梁元帝蕭繹繪製的最早的職貢圖》。而中國天子以及百官的國服則是漢朝以來天子和百官的朝服-絳紗袍

發展至今,位居亞洲各國仍承襲『國服』之禮,如東北亞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及東南亞印尼的巴迪衫(Batik)、越南的奥黛 (Ao Dai)菲律賓的Barong TagalogTerno和印度的紗麗 (Saree/Sari)等,都是被公認為代表該國的國服。本文將以印尼國服Batik為例,探討『國服』在國家文化中的重要性。

 

國服的意義

(一)表達國家形象及民族精神

以印尼國服Batik 為例,1994年11月APEC成員領導人身著Batik(巴迪衫)在印尼集體亮相,讓巴迪衫名聲大振。現在印尼還將每周五定為“Batik Day (巴迪克日)”,在這一天,所有政府人員以及印尼大公司的工作人員都要穿著Batik(巴迪衫)。

(二)傳承生活信仰及文化藝術

印尼Batik已有1300多年歷史,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作為印尼人引以為傲的文化標誌,印尼人的一生都有著Batik的深刻烙印,從出生到死亡,印尼人的生活始終與Batik聯繫在一起。新生的嬰兒要用Batik包裹,新人結婚要穿Batik服裝,若有親人去世也要用Batik做壽衣。在不同場合,不同身份的人使用的Batik花色也有所不同。印尼人的精神和信仰就通過Batik藝術表達得以體現。印尼賦予傳統服飾Batik屬於印尼人的民族靈魂,也使得Batik發展成為一項高度發達的文化藝術。

 

國服的特點

(一)與歷史背景有關

Batik一字是由爪哇語「amba=寫」及「titik=點」而來,是一種蠟染工藝,已被印尼視為當今的國寶。Batik的製造過程繁瑣,以棉布料為底先用液態蠟繪圖後再染色,待色澤吸附於布後再進行脫蠟及後續晾乾。Batik和爪哇文化密不可分,除了爪哇以外,印尼境內其他島如蘇門答臘、加里曼丹、蘇拉威西也都有不同風格之布料,Batik顯然已成為印尼的民族象徵。

Batik的起源,其製作技術的由來未有明確記載。據說製作技術之起源是位於4世紀初的

美索不達米亞南邊有一稱為蘇梅利亞的古文明,後來透過印度商人傳到爪哇,Majapahit.王朝Raden Wijaya (1294-1309)當皇帝時期,皇親國戚已製作各種圖案之Batik,當時只在朝庭慶典穿戴,被定位成高級且獨一無二之服飾布料,因此只有皇親國戚、貴族才能穿戴,一般老百姓無法接觸到此產品。當回教被傳入爪哇前,Batik還是皇親貴族壟斷的專屬布料,當荷蘭人統治印尼時期,多數皇親貴族加入反荷蘭殖民行列,這些人由皇宮逃避到鄉下起義的同時,開始和民間百姓交流,可能是為了募集反荷經費或生活所需,開始製作Batik販售,也把製作Batik的技術傳授給大眾,因此Batik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高級皇親貴族的專屬布料了。直到今日,印尼人可以說不論男女老少,不論禮服或便服,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Batik,真是名符其實的『國服』。

(二)與地理因素有關

尼地處赤道附近,常年氣候炎熱,而Batik一般用棉布或絲綢制成,穿著舒適方便,不但清爽吸汗,而且經洗耐用,洗滌起來不掉色,成為了當地人穿衣的首選。

就地理結構而言,印尼是千島之國,地域分散使得Batik也具有不同的花樣特色。據稱,在印尼的33個一級行政區中,19個地區擁有各自風格的Batik。在爪哇有Kraton Batik,據稱這是爪哇島最為古老的Batik。這種Batik又被稱為內陸Batik,區別於沿海BatikKraton Batik的特色是以陸地色系為主色調,如黑色、棕色或深黃色,有時以白色打底。而與之相對的沿海Batik,則源於爪哇島沿海地區,受到海外貿易的影響,這種Batik不論在設計、顏色或花色上,更加接受來自外國的異域風格,顏色更加明亮鮮艷。另受到中國影響,還有如鳳凰、祥龍、蓮花等圖案。在日惹,作為印尼唯一由蘇丹王作為政府長官的特區,其王室的Batik顏色是高貴的藍色。而此次東亞會議上各國領導人穿著的Batik則屬於巴厘島風格,這種Batik花色取自於巴厘島獨特的印度教文化,特色是顏色明亮,運用扎染工藝,布料呈現色塊漸變的風格。

(三)與經濟價值有關

以往Batik的製作是爪哇婦女賺取生活所需的主要來源,因此製作Batik的工作成為婦女專利。當今由於Batik成為印尼『國服』,帶動了許多Batik相關設計,如Batik Cap技術推出後,開始有男士投入製作Batik行列。就2011年經貿統計資料顯示:印尼輸美Batik及衍生品總值達6000萬美元,美國是印尼Batik最大進口國,Batik與其他布類輸入額達數千萬美元。印尼貿易部長馮慧蘭指出,大約40%Batik輸往美國,是用來做服裝,在美國與歐洲佔了30%40%,美國與歐洲是最大的市場。Batik市場多,亞洲與非洲都有,Batik也給印尼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

 

 


本活動請所有同學報名參加,當成一次補課。

 

想邀請大家參加這個講座,
也歡迎從事東南亞研究的同學加入「東南亞研究青年平臺(東研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07097363039195/

 

【東南亞視界的空白格:經貿外的其他可能?】
系列活動(三):中國與東南亞-東南亞政經社情勢中的中國因素

 

►報名表單:
https://goo.gl/2Pq4O6
(因為場地有人數限制,所以採預先報名制,以確保活動品質)

 

►活動簡介

 

我們無疑正身處在一個中國崛起的年代,中國快速的經濟成長以及可能的威權模式擴散,無不影響周邊國家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情勢。從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和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菲律賓提起的南海仲裁案勝訴、中國搶到印尼和泰國高鐵的訂單並開始競標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高鐵訂單、軍事政變後的泰國投入中國的懷抱、越南513排華暴動、中國大規模經濟援助柬埔寨和寮國使兩國在2016年東協外長會議上傾向支持中國、緬甸翁山蘇姬訪中,種種這些區域情勢皆展現某種程度的「中國因素」,實不容小覷。究竟崛起中的中國對這塊被視為其後院的東南亞發揮影響力呢?

 

六月初,我們開始籌辦「東南亞視界的空白格:經貿外的其他可能?」系列活動,希望呈現東南亞國家的不同面貌與可能性。七月,則舉辦「緬甸民主轉型之路的光與暗」,探討緬甸民主化的挑戰與前景。為了更進一步探討周圍大國對東南亞的影響,我們將於九月舉辦「東南亞政經社情勢中的『中國因素』」,探討毗鄰於東南亞的中國,如何透過各種軟硬皆施的策略來使其成為中國的後院?身處中國腳下的東南亞又是如何回應日漸崛起的中國?

 

因此,「東研青」第三場系列講座以「中國與東南亞」為主題,邀請三位青年研究者來為我們分享東南亞政經社情勢中的中國因素。首先請馬來西亞留學生分享馬華與中國政府之間的關係,再來兩位講者均以泰國作為研究個案,分別以泰國來台留學生和台灣學生的角度來剖析泰國外交政策中的中國因素。期望各位有興趣的青年學子能一同前來切磋所學,豐富東南亞研究的深度與視野。

 

►活動資訊
【日期】 2016年09月24日(六)
【時間】 19:00–21:00 (18:30開始歡迎入場 )
【地點】 創咖啡
【地址】 台北市民權東路三段60巷7號7號,近捷運中山國中站(文湖線)
【講者】李明勳 / 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碩士生
杜晉軒 / 媒體工作者
劉世明 / 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碩士生
周政緯 / 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碩士生

 

►活動流程
1900 - 1905 開場
1905 – 1915 簡介:東南亞政經社情勢中的中國因素 / 李明勳
1915 - 1935 中共建政後與馬來西亞華人關係的發展 / 杜晉軒
1935 - 1945 QA
1945 - 2005 從對抗到緩和:中泰關係的轉折、挑戰與前景 / 劉世明
2005 - 2015 QA
2015 - 2035 美中競合下的泰國外交政策 (2009-2015) / 周政緯
2035 - 2045 QA
2045 - 2130 綜合座談

 

 


食物的意涵(周芊妤)

 

     這個禮拜的基礎知識是在探討文化人類學的基本意涵,當我在閱讀課本的第53頁時看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討論,課本放上一章漢堡的照片並提出三個問題。

其中有一題是在問「我們會將甚麼樣的文化與這類型的食物連結在一起?它告訴我們這個文化的什麼生活風格和價值觀?」以下是我的一些觀點。

看到漢堡下意識的會想到西方文化與速食文化,因此簡單介紹漢堡:

 

  • 詞的由來

漢堡的是英語:Hamburger,而詞源是發展自德國詞彙。hamburger是德國第二大城市漢堡的衍生,該城有很多人移民美國。在德語中,堡Burg意思是碉堡。Hamburger是對漢堡人的稱呼。

 

  •  漢堡的歷史

漢堡是兩片麵包中間夾上一塊肉餅而成。1901年,丹麥移民路易斯·拉森峰在美陀康州紐哈芬的路易斯餐廳發明。但是當時眾說紛紜,許多人都堅持是自己所發明的。「白城堡」餐廳根據奧托·考斯的消息將漢堡追溯至德國漢堡城。然而,在1904年的聖路易斯博覽會上,《紐約論壇》報將漢堡包報導為「路邊小販的創作」時,原創者的爭議就沒完沒了。根據ABC新聞的總結,「其中一個問題是漢堡包缺乏成文歷史。另一個問題是在博覽會後漢堡包變得十分流行,從一個小販那裡一夜成名。它很可能是由來自國家不同地區的多人智慧的結晶。

 

  • 漢堡在台灣

台灣販售漢堡最主要的餐廳以速食店為主,主要是麥當勞與肯德基。麥當勞是全世界最大的快速餐飲服務的品牌,在1984128日,在台灣成立第一家餐廳。主打快速便利的「得來速」、「24小時營業」與西式sop的料理製作方式。近年來隨著美式餐廳在台灣的興起,大眾也能在速食店以外的餐廳吃到漢堡。

此外在臺灣,漢堡同時也是西式早餐的代表,多數早餐店皆供應各式口味漢堡和其他三明治,並搭配奶茶咖啡等飲料。這類西式早餐店以小型加盟連鎖的方式密布在各地。

 

問題回答:

          漢堡背後的文化是西方、美式文化,因為那是漢堡的發源地,並且在美國發揚光大。速食店由美國企業引進台灣後背後連帶的西式文化也跟著食物連結在一起。例如:快速、方便。台灣傳統的飲食文化在用餐上是要一家人一同坐在飯桌上吃著米飯與炒菜有時會搭配碗湯,與美式一個漢堡一份薯條一杯飲料的形象大相逕庭。

          因此在看到漢堡,由兩塊麵包、中間夾層起司、生菜、肉餅、酸黃瓜等等的食物就能看出與台灣傳統飲食原料完全不同的食材。再加上速食店大力推銷的廣告所宣傳的意識形態很容易就能聯想出此食物所帶來的西方飲食風格與價值觀。


文化在人類學的定義 (范琳琳)

文化共享經過協商意義系統文化是人類產物背後的意義。道德、習俗是產物,人類賦予這些產物的涵義則是意義

文化是根據知識而來: 包含隱性知識及顯性知識。

舉例來說,在電話剛被發明出來時,Thomas Edison 建議以 hello 作為打電話時的招呼語,當時 hello 是顯性知識,人們覺得新奇而不熟悉;一段時間後,人們開始習慣 hello 的用法,並且遺忘 hello 的由來,則成為隱性知識。

文化是根據學習而來: 並非遺傳或與生俱來。人類學家將文化學習過程稱為濡化 (enculturation)

舉例,同樣的味道 (如臭豆腐、榴槤),在某種文化認為是美味的,在其他文化則認為是噁心的。

在實踐過程 (亦即日常的社會互動) 中,文化形塑經驗、影響人們的行為,人們的行為又再形塑了文化: 人的一生是由經驗構成,先前的經驗加上習得的知識會形成透鏡,影響我們認知新的經驗。人類的行為本身並沒有任何意義,只有在特定的意義系統 (文化) 之下,行為才產生了意義。

產物不僅反映了文化,也會形塑文化

舉例來說,媒體不僅是反映文化,媒體的內容,會影響觀看的群眾,使大家擁有共同的知識及意義系統,而形塑了文化


 

 

 

 

國家建築: 

 

建築文化,在不同的世紀、不同的國家、甚至是相同的國家內,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種族,其建築風格也會有很大的差別。 

 

舉例而言,荷蘭人早期喜歡選用紅磚築起房子,而日本人則喜歡選用木材,搭起和室的屋舍。可以明顯區分國家之間的建築文化。而即使在一個國家內,台灣原住民還未被嚴重漢化之前,其部落的建築就與漢人的建築有明顯的差別,原住民多以植物為材料為主,而漢人則以石類為主。但在經過一代一代的同化後,台灣無論是漢人或原住民,除極少數的部落,建築風格已經沒有明顯的差異。 

 

 

國家建築與宗教: 

 

國家建築的特色,很多時候往往會受到當地宗教的傳入及人民的大多數信仰,經過長時間的演變,而有不同的發展。緬甸,就因為當地人民多數信仰小乘佛教,又受到早期中國王朝的影響,所以建築風格都偏向金碧輝煌,似乎打造一個極樂的黃金佛國。至於馬來西亞,則是因以馬來人人口為多,又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所以國家建築許多都與回教堂的圓頂風格相近,代表地點如布城政府行政區。 

 

 

國家建築與城市化 

 

因為全球化的發展,加上全球人口暴漲的趨勢,人口從鄉下往城市移動,因此導致城市的土地越來越不足、寸土寸金。為解決這問題,各城市的摩天大樓就越蓋越多。根據網路的資料,19世界末首建於美國紐約市與芝加哥市的摩天大樓,就是為了解決城市土地不足的問題。 

 

而在上世紀末,許多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等,都在興建越來越高的摩天大樓,如:台北101、馬來西亞國油雙峰塔、上海中心大廈、美國世貿大樓、甚至是近期的迪拜塔等,都受到人口城市化、技術全球化的快速發展,而有所影響。 

 

在這樣的情況下,民族、宗教等風格建築的特色,就被日益減弱,所有的城市都幾乎長得一模一樣。而建築的發展在近幾十年,則趨向建築設計師的創意設計,而不再是民族、宗教等特色。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