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Dokkio Sidebar applies AI to make browsing the web faster and more productive. Whenever you open Sidebar, you'll get an AI summary of the web page and can ask any question you like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page!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07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盧秀鳳 6 years, 4 months ago

文化研究基礎知識

本週負責人: 周芊妤

 


 

CS page75 意識形態問題(周芊妤)

 

馬克思主義者最初注意到意識形態的文題是要探討為何資本主義下的工人階級是否是被灌輸了一種「虛假意識」而沒有推翻資產階級。

馬克思對此在其著作有兩個面向的解釋,第一個是社會上優勢地位的人能夠支配、統治意識形態;第二個是因為我們生活在資本主義體系之下,我們的認知皆是市場機制所創造出來的。馬克思主義的人認為意識形態是無法獨立於物質與歷史條件的,然而有關意識形態尚有許多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沒有解答的。

 

阿圖舍論意識形態

識形態是一個社會形構的主要場域之一,意識形態是一種結構與實踐的再現(如:影像、神話、思想與概念)的系統;。阿圖塞主張意識形態表現了個人對於自己存在的真實條件的想像關係,是一種對於對於現實條件的扭曲基礎。而想像的扭曲是根據階級關係與生產關係。意識型態系統會讓每一個體產生觀念,也就是讓「主體」擁有意識,由內在支配個人的行為表現,而在樣的運作過程中是具有物質性基礎。

        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意識形態具有將個人構建成主體的作用,阿圖舍認為主體是結構所造成的,因此意識形態的結構造成了主體。阿圖塞將主體區分為大主體和小主體。大主體是結構的、社會關係;小主體是個人生活實踐,意識型態居中扮演大小主體的融合物。個人在意識型態機器(例如:教育、政治……)的形塑後,產生像潛意識一般去支配個人行動,個人獲得了主體性(小主體)。而小主體在透過意識型態機器形塑過程中變自然認同社會關係(大主體)。原本想像的社會關係便具有合法的真實地位,大主體與小主體便融唯一體。(網路補充http://www3.nccu.edu.tw/~yfko/page3-2004-2-11.htm)

        支離破碎的主體

意識型態上的主體是支離破碎、多元的,例如:階級不是一個客觀的經濟事實而是一種論述形成的集體主體位置。階級並非是統一的。

        意識型態的雙重性格

意識形態一方面構成了人們生活的世界觀、是種活生生的經驗。另一方面意識形態的再現是個人與其真實存在狀況之間的想像關係。

 

葛蘭西意識形態與霸權

        文化與意識形態霸權

霸權暗示的是一種情境,是指一個統治階級構成了一個歷史集團去施展其社會權威,並且藉由其領導全用暴力的形式使其被認可。意識形態是一種物質形象根植於日常生活中,提供人們行動和道德行為的法則。一個霸權的歷史集團不是單一的社會經濟團體,而是透過與其他社會團體結盟關係後取得了領導權的地位。

        意識形態與流行文化

葛蘭西認為所有人透過流行文化的「常識」去觀照世界、組織其生活與經驗。因此常識成為意識形態爭奪的場域,是一種引導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人類行動的實踐意識。

        霸權的不穩定性

霸權是優勢團體維持其世界觀和權力的策略,然而在本質上是不穩定的。霸權是一種暫時性的安排與動態的結盟關係,需要經常性的重新協商,並不是一個靜態的實體。葛蘭西將霸權是做一個與不穩定的均衡狀態的形成與瓦解有關的持續形成,占主導的支配階級只能一定程度內的位居上風。

 


 

 

參與2016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1920年臺灣日式服裝。 攝影:陳勝耀

 

 

 

1920年臺灣中式服裝。攝影:陳勝耀

 

 

 

1920年臺灣西式服裝。攝影:陳勝耀

 

 

《臺灣中日西式服飾多元融合的時代—1920年》—— 陳勝耀

 

臺灣的歷史背景何其複雜,僅從19世紀末期談起,政治史的演變就替換了數個政權,從清政府時期、日治時期再到國民政府,對臺灣本土的建設,各朝各政有其不同的作為。政權的替換,除對臺灣地區的發展帶來不同的發展之外,對臺灣文化的演變,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臺灣的戲劇、音樂、運動、飲食、建築、服裝等,無不受到不同時期的政權,而有所改變、摒棄或融合,尤其是談及臺灣國服時,對於現代人的意義,更是因為經歷了數政權的更替,而有所混淆。

 

討論何種服飾更為適合定為臺灣國服時,也探究臺灣不同時代的服飾演變,或許主題會更為生動活潑。一種服飾流行的演變,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政治演變;相對的,政治的演變,為臺灣注入了當代的服飾特色。

 

19世紀中後期大稻埕的興起 

 

臺北市大稻埕曾經是臺北城的商業城鎮之地,其港埠是臺灣水路貿易活動的重心地點之一。清朝時期,1860年淡水港口因為清廷政府與列強簽訂條約而被迫開放成為國際通商港口,[1]因為如此,而帶動了大稻埕碼頭也隨著開發起來。在劉銘傳的治理之下成為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當中包括茶葉、布料等貿易,都在此進行。[2]

 

因為曾經是中國漢人移民史的重要集聚區,大稻埕成為臺灣或漢人移民、貿易、經濟、政治等研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除了社會科學研究之外,大稻埕的文化演變也是有許多研究學者花心思進行研究,更有文化協會、團體對大稻埕的文化遺產,努力不懈讓後代的我們不忘大稻埕當年的繁華,2016大稻埕國際藝術節便是文化界人士共同舉辦的年度盛事。

 

1920年民間服飾的演變 

 

大稻埕有許多的文化值得研究與關注,包括建築風格、飲食、娛樂活動等,其中大稻埕服飾的演變,也是代表一個時代的特色。2016大稻埕國際藝術節,以1920年大稻埕服飾街頭遊行為首,開啟一個月連續的各種活動,規定參與者必須穿著1920年代的服飾參與遊行。

 

1894年甲午戰敗後,中國把臺灣割讓給日本政府,臺灣進入日治時期,大稻埕的民間服飾也在這大歷史背景中,有了極大的變化。1920年代大稻埕的服飾,漢服當然少不了,雖然當年男子都剪去長辮子,但藍色長袍仍是當時男學生一般的服飾,女學生則是藍衫黑長裙。男子有的穿長袍或中山裝,女的除花俏上衫配裙之外,也有連身旗袍。但在1920年代,漢服不是獨占鰲頭,和服及西裝也是當年大稻埕民間流行的服飾。

 

1920年代,雖然還是處在日治時期,但由於本土菁英推行了新文化運動,為服裝西化提供發展生機,當時臺灣的服飾融合了中式、西式或中西合璧,[3]臺灣的服飾越來越多樣化,在大城市中(如大稻埕便是其中之一)的青年男性,越來越多穿著西裝,也偶有穿日式服裝者,女性更是流行起和服或是喇叭袖的短衫。[4]

 

一直到1937年,日本政府實施「國語家庭」制度,推行教化運動、風俗同化以及服裝改善,1920年代臺灣服飾多樣化的特色受到了限制,台灣人被鼓勵穿著和服或西服,迫拋棄傳統服飾的文化,透過穿著日式衣服達到皇民化的目的,一直到臺灣光復後。[5]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大稻埕>,檢索日期:2016/10/2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7%A8%BB%E5%9F%95

[2] 臺北旅遊網,<大稻埕碼頭>,檢索日期:2016/10/24http://www.travel.taipei/frontsite/tw/sceneryChineseListAction.do?method=doFindByPk&menuId=20104&serNo=2011051800000007

[3] 謝維合,<品味流行 臺灣時尚風騷百年>,《美育》,第108期。

[4] 高本莉,《臺灣(漢人)傳統服飾》,數位典藏Blog,檢索日期:2016/10/24http://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3626

[5]謝維合,<品味流行 臺灣時尚風騷百年>,《美育》,第108期。

 

 


 

 

閱讀心得《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珈琲店〉    應華碩三 李明釗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_封面.jpg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一書作者耗費十年的時間完成蒐羅大量資料,並於內文穿插相關歷史照片以為佐證以四十三篇完成關於台灣近代化的故事雖然都是日常生活大小事,但用現代的眼光去看以前的事情,更增添其中的趣味性,台灣人面對現代化的過程中鬧出了不少笑話,像是水龍頭的故事與牛肉的故事等,台灣自古沒有吃牛肉的飲食文化,但日治時期日本人帶來的西化風潮影響台灣,吃牛肉喝咖啡..等飲食文化開始進入台灣,為當時現代化、西化的象徵。

看完珈琲店一文更加有感,因筆者本身喝咖啡,對咖啡相關的故事深感興趣,一直以為台灣咖啡文化是近二十多年的事,但回顧台灣咖啡的歷史,1884年英商德記洋行於台灣的三峽、海山地區開始種植咖啡,直到後來英商退出日本人接手,全盛時期全台約有1000公傾的裁種面積,而本書珈琲店一文描寫1930年代咖啡文化,有趣的是咖啡店有妙齡女子做陪喝咖啡成為一大特色,變相的女給(女服務生)文化在當時可說非常風行,成為咖啡店的金字招牌,以下表格可說明當時珈琲店數量成長之快,發展之盛

 

表格來源:廖怡錚,2011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政治大學碩論,頁15 

1930年代全台咖啡店數量.png

 

  

其實1910年代日本的咖啡店已慢慢取代啤酒屋,而這種酒店型的咖啡店在1930年代達到巔峰,這股風氣吹向台灣,料理、酒、女給成為咖啡店成功的三要素,而女給更是撐起這個行業的重要因素,而台遍地開花流行風吹向台灣。記錄片跳舞時代剛好也記錄了1930年代的台灣人生活,有錢有能力的人,開始重視跳舞、聽歌..等娛樂生活,讓筆者對那個父母都不曾經歷的年代,充滿諸多想像,而非國民政府教課書所寫那時生活都過的苦哈哈,《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一書,用簡短的文字加上珍貴的圖片去說一段歷史,讓讀過的人感興趣,想不斷地探索下去,作者告訴我們歷史不再是枯燥無味,而是有趣的。

--------------------------------------------------------------------------

 

導讀: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一書(饒淑惠)

 

關於本書:

(一) 台灣近代文明史的另一種書寫。

(二) 文化的觀點:台灣人的歷史≠台灣史。此書以「台灣社會」為背景,分成飲食,日常生活用品,社會生活,公共事物,交通工具,體育活動,教育,裝扮,兩性關係九個部份,幽默風趣的記錄了台灣經歷西方文明的初體驗。

(三) 國史館館長-張炎憲,針對本書提出三個觀點:

1. 日常瑣事,其實是大事情。

2. 文化導入(歐洲文明及日本文化)與文化去除(清國文化)。

3. 南進基地與殖民地的楷模。

 

二 何謂『世相史』:
以社會中的器物、觀念、生活重現歷史的發展。

此專有名詞出自『日本世相史』即為日本古今社會政經風俗民情文藝樂文化的發展

參考資料:建立日本民俗學框架的柳田國男所想的民俗學的職責就是世相解柳田國男通其1931年的著作明治大正史世相篇》,具體展示了如何敘述作日常生活的史之世相史世相解的方法

 

三 新文化帶來的影響:

():廁所-便所

1897年台北市首度出現政府蓋的廁所, 稱為共同便所, 台語稱廁所為便所,即是轉用日語漢字。其影響層面:

1. 生活方式

2. 建築結構

3. 語言詞彙

4. 身份地位

5. 行政立法

():體育活動

臺灣到清治末期為止,有在「動」的,只是庶民階級的勞動以及原住民傳統的狩獵活動,缺少運動項目。 仕紳階級在家抽鴉片、吟詩讀文,基本上是「不動」的,這跟重文輕武的傳統有關。

1. 教育革新

2. 兩性平等

3. 社交生活

4. 國民健康

 


稱謂問題- 簡媜教授 (洪尹芷)

 

俗諺說的好:行行出狀元。無論想從事哪一行業皆為好事,因為勝過於在家吃窩邊草,然而,真的是行行出狀元嗎?我們的社會,表面上鼓舞你從事各行各業,卻時常往你背後捅一刀。國中階段時,老師們總在課堂上灌輸一種觀念,考上第一中學,你的人生就充滿希望,然而,到了高中,老師又說,考上台字輩的大學,成為人生勝利組,這輩子沒白活。身為學生的我們,如同一株小草,不停地被澆水、施肥、勤奮的爭取陽光,目的是為了掃蕩眼前的障礙,讓自己能夠順利地成為那顆令人羨慕的閃耀之星。可是,許多人達到了,茫茫然然地度過讀書的歲月,畢業後當天才恍然大悟:我的未來在哪裡?除了讀書,我到底會什麼

 

博士生賣雞排-此件社會事件引發大眾關注,多數人認為,學歷這麼高,不學以致用的回饋社會,反倒是從事不需要任何學術背景,就可就職的職業,根本是一種浪費資源的表現。然而,少部分人覺得他這樣的舉動令人讚嘆,因為拋下社會期望的光環,去追求夢想,如此腳踏實地的行為,哪稱得上是浪費資源呢?只要是一步一腳印,不竊不盜、循規蹈矩及沒做出危害社會的事,那就是一份好職業。從這件社會新聞,我們再次重閱我們的教育體系,再重新洗滌我們的社會價值觀?友愛的社會,為何在這個節骨眼失去理性?在國外,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備受尊重,而不會因為對方職業身分低微,而看輕他,數落他。因為他們相信,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這份專業,例如,屠夫,在華人社會裡,屠夫被視為最不堪入目的工作,因為在宗教信仰裡,屠夫是殘害生命的職業,也是一種,因此,儘管生前多麼盡力的從事慈善事業,深厚的業障也無法徹底抵免,逝世後無法和他人一樣到極樂世界享福;相反地,國外卻把屠夫視為一門藝術,他們會探討著在剖解過程中如何讓肢體動作如芭蕾般地優雅及劃過去的刀痕該如何呈現出流線型美感。職業的尊重,在東西方文化裡對待執業的態度各所己見,見解也大為不同。

 

回到這次的主題,簡媜教授因為稱謂問題,拒絕前往該校的邀請。我的看法有兩種,首先,學生的見識淺薄,沒抱持著積極的態度去瞭解該人物的來歷背景鑄成大錯。倘若該名學生轉換他的態度,並認真的追尋該名受邀者的經歷,那麼這次的事件也就不會有此番烏龍行為。再議,稱謂重不重要?我認為重要,這是對他人的尊崇與尊敬,是待人的基本態度。就好比長輩時常告誡我們,身處在任何場合,就應當採取適當的態度,若是表現輕浮來對待他人,對方一樣也會感受到。這又是為何有些人說看一個人就觀研他的談吐舉止;即便他從事的行業非社會大眾的歸望,但只要一個人行的正、做的直也是會受人欣賞。稱謂也是一樣,部分人可能會認為幹嘛如此株株計較,又不是沒稱呼對方,何必在意?其實越是細微的地方,越能看出一個人的態度及誠意,就像一座木雕雕像,主體已雕琢了栩栩如生,然而,一個不起眼配件,例如肢體部分或者服飾圖案,若沒抱著相同的心思及態度去認真雕塑,也會失去擬真的觀感。稱謂也是如此,一旦稱呼錯誤了,即便在事後禮遇上使用高規格應對,但當事者的心理層面仍舊會大打折扣。或許多數人會覺得我們的思維是否被社會的價值觀給綁架這並非是虛榮心作祟而是一種自我期許、榮耀及展現自我自信的一面;如同簡媜教授說:「有專業的人結果變成小姐變成先生,好像其他人又變成總監又變成大使,所以這個我覺得是,學校我覺得最基本的教育。」。

 


雅加達華人音樂現場:龍生龍子ANAK NAGA BERANAK NAGA紀錄片

 

「Gambang Kromong」是印尼多元族群文化特色的音樂形式,源頭可追溯自十八世紀的印尼土生華人。融合了中華文化、爪哇、巽他、馬來文化的曲調,是雅加達知名的傳統藝術形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87721877999654/

 


文化空間(盧秀鳳)

文化空間不僅僅承載著具有的人事物等的具體現象,也記憶者主體的欲望和印記,也滿溢著每一特定的空間;文學文本常具有空間的語境敘述,因此文學可被視為是產生空間的工具,具有繪製記憶的功能。空間可以是實存的地理位置,是家,是國也可以是文本,身體,以及文化空間。空間化為符號,記錄著不同時空中的歷史與文化情境,譬如都市中的眷村區域,雖然地處同一都會空間,其所形塑之社區之特殊文化,卻分別具備不同的文化寓意、價值、及情感。而這些空間的意象在文本(text)中透過語言文字與影像的再現(representation)之後,明顯展現出不同空間、不同主體的屬性認同。

 

NAO-102-15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計畫執行情形

(審計部專案報告)

眷村:空間意義的賦與和再界定

二、眷村居民如何從早先的文化優越意識,快速地沉入「邊緣感」與「被驅逐焦慮」,進而引發抵抗遺忘,建構眷村的記憶書寫?
一、探究主流眷村作家所書寫的眷村封閉空間,在國家機器與眷村居民自我意識的交互影響下,文學中所呈現的精神圖像?
研究的中心問題有二:

以下各章分別以蘇偉貞、袁瓊瓊、朱天心與朱天文四位女作家的作品,依主題分析1970 年代、1980 年代、1980 年代末至1990 年代初(解嚴前後)、1990 年代的文學書寫下的眷村。

全文結構主要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聚焦在文學家所記憶建構的眷村,在特定歷史、空間下的所形塑的(collective mapping)文學景觀。

第二部分,在眷村空間環境相關研究基礎下,解讀眷村移民之離散思維如何藉由文學語境,陳述肉體離散與心靈離散。

第三部分,基於上述二部分的陳述,勾畫出小說中對眷村移民土地的認同,由新故鄉的生活書寫,到被邊緣化的異域鄉愁的轉變。

透過記憶回溯主要敘事場景:眷村是因戰亂所形成的新移民社區,因鄉土認同、家國想像、生活記憶不同,而所造成半封閉的地理、人文特有文化特質與空間經驗以及里鄰關係。本研究藉由眷村小說文本,除從文本中閱讀眷村空間,並從這些描述的記憶圖像中,閱讀已消逝的空間。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