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08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盧秀鳳 6 years, 1 month ago

文化研究基礎知識

本週負責人: 陳勝耀

 

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

《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 

  1. 結構主義的研究核心對象並不是人類行動者,其角度是分析現象本身。
  2. 而分析現象本身之所以會有意義,是因為結構主義者認為,任何現象都是與其他現象之間有系統化的結構關係,且並不能夠讓任何人去左右。
  3. 法國社會學家塗爾幹, 用結構主義來探尋文化與社會生活裡的社會事實,這些事實都是人類控制之外的種種有限制作用的結構因素。
  4. 例子:自殺的行為並不只是個人化的行為,它可以用宗教信仰和價值觀的規範性社會結構來解釋。
  5. 例子:親屬類型是圍繞著亂倫禁忌而構成,從而將人們區分為可婚配與不可婚配。 
  6. 索緒爾是結構主義的先驅,主張表意(或意義)系統由符號構成,由符徵(Signifier)和符旨(Signified)組成。 符徵是指形式和媒介:聲音、圖像、文字;符旨是指概念與意義。兩者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
  7. 符徵和符旨兩者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換句話說,表意 (或意義)是透過符號的選擇與組合而形成,包括句法學和詞形變化學。
    •  句法學:符號以線性排列組合成句子而構成。
    • 詞形變化學: 恐怖份子今日攻擊了臺北 & 恐怖份子今日解放了臺北。

 

《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 

  1.  結構是由形成系統之元素所構成的一個整體,元素之間相互依賴而構成一個有組織的整體。只要一個元素變動,其他元素就會跟著變動。
  2. 因為結構被認為是客觀存在的現實,結構主義是屬於客觀主義的一種。  
  3. 布赫迪厄提出生成結構主義,他認為,客觀結構——不同場域的結構——和個人的心智結構的生成及社會結構的生成的分析是分不開的。個人心智結構裡有一部分是社會結構的內化。 

「丹麥女孩」電影觀後感--談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    饒淑惠

 

認同感的重要性

       生命是一件奧祕的事,人問生命的源頭,也找生命的歸處,人窮盡ㄧ生就是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而這一切正是每個人都需要有存在感,一旦覺得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就等於認定生命可以結束了。而談到存在感就離不開認同感,因為存在就期待被認同和被接納,那麼一個人的認同感是怎麼形成的呢?

 

自我認同的衝突

       同感來自內在的自我,也來自外在的環境。自我認同(self identity)是個體依據個人的經歷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後現代」的西方社會,個體通過向內用力,通過內在參照系統而形成了自我反思性,人們由此形成自我認同的過程。個體是依據個體的經驗所反思性的理解的自我。

        每個人,從小就開始尋找「我是誰」的答案,直到生命的終了。一開始,我們透過身邊的人的眼光,發展出對自己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認同,也形成自信或自卑的心理。因此,幼年時期的主要照顧者、家人,以及求學時期遇到的師長、同儕,都深深地影響著一個人對自己的自我概念和認同,以及自信與否。這種透過別人的眼光、別人的價值所認同的「自己」,有時候往往不是自己「本然」的樣子,乃是在符合別人的期待、別人的價值底下,求生存的樣貌。但當自我的意識開始覺醒,卻又與別人的期待和價值觀不同時,就容易產生自我懷疑,甚至覺得自己有問題。「丹麥女孩」影片中的主角正是經過這樣的歷程,發現了自己的原貌,並且真實地面對自我認同或自我否定的選擇。

 

三 社會認同的挑戰

         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定義為:個體認識到他屬於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社會認同是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信仰、價值和行動取向的集中體現,本質上是一種集體觀念。「丹麥女孩」影片中的主角原是眾人看好的年輕男畫家,藝術界的明日之星,與才華洋溢的太太在朋友們眼中,更是恩愛美滿的年輕夫婦。面對社會群體中已經定義的身份,甚至從這樣的身份上所得的權利和價值,他該如何作取捨?另一方面在親密關係中,身為人子或人夫的角色,從這個角色中被期待的義務和責任,他又該如何去回應?

 

四 總結

      「丹麥女孩」是勇敢的,因為他選擇了誠實,「丹麥女孩」是幸福的,因為他擁有無條件愛他的人,但面對自我認同或社會認同時,這些難解的問題和疑惑,他卻是不幸的,這似乎注定了「丹麥女孩」的一生最終就是個悲劇!

----------------------------------------------------------------------

 

婚禮服飾的顏色 (周芊妤)

 

上個禮拜上課的時候剛好有談論到一點關於結婚服飾顏色的問題,我覺得是一個很有趣的議題,所以就上網找了一些資料,看看東南亞各國在結婚的時候會穿那些顏色的服飾以及大致的樣式。我大概找了泰國、印尼、越南的服飾來做比較。

 

泰國:

現代泰服的體系是在Siriki Kittiyakara皇后(前陣子去世的泰王拉瑪九世陛下的皇后)1960年代陪同出訪時為了彰顯泰國的服飾風情,讓泰國的傳統服飾走入現代化而制定的服飾規範。泰服在女性部分就分為8種正式服裝。

泰國的男性婚禮服飾穿著較相近,不像是女性有許多款式可以選擇,並且多是以白色為底加上金黃色的刺繡。女性的禮服大多都會配有一件斜披肩,顏色除了像是男性的白底配金色刺繡以外,再來較多人會選擇紅色,其餘還有其他顏色粉嫩如:粉紅色、綠色、藍色等等,但是是比較少數的。

    

          

 

印尼:

印尼因為是個多島嶼的國家,各個地區的文化也不盡相同,所以會有各式各樣的婚禮服飾。但是在印尼的結婚服飾有一個傳統就是喜歡穿金戴銀,身上越多金子月好。新娘服飾包刮上衣、長褲、沙龍和披巾,全身上下會佩戴首飾。

印尼亞齊省的傳統結婚禮服主要使用紅、綠、黃三種顏色,並且在裙子裡面會再穿一件長褲。

    

 

巴里島傳統服飾以大紅色為主,鮮豔的黃色為輔,並配戴大量金黃色的首飾。

   

 

在中爪哇的結婚服飾顏色有黑色的,他們認為黑色配上金色是國王的顏色。

      

 

越南:

越南的結婚禮服的款式是以國服「奧黛Ao Dai」為基礎。新郎身穿絹質黑色或深藍色長袍,頭戴同色布帽,新娘穿白絹質黃色國服,外披白紗長衫,頭戴黃色布帽。

另外一種形式的結婚禮服則是比較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女性穿著紅色而男性穿著藍色(或是黃色、紅色)

        

 

這三個東南亞國家的結婚禮服顏色大多是以紅色和黃色為主,並且都有繡工精美的圖案和精緻的各式首飾。另外在課堂上也有說到中國的結婚服飾,其實在最久以前中國周朝的結婚禮服是由由玄黑色和黃色組成,另外也因為周朝的人大多相信「五行」所以會因為黑色數「陰」,另外在服飾邊緣繡上屬「陽」的紅色。

 

到了唐代出現其他種顏色,就是男服緋紅,女服青綠,紅男綠女一詞也是源於此處。但是這邊所謂的綠色其實是今天的藍色。

     

到了宋代出現鳳冠霞帔。中國結婚禮服飾到了明朝紅色才成為了嫁衣的主色調。

 

 


 

緬甸筒裙  ( 洪尹芷 )

 

記得,初次見識到男生穿裙子的模樣,是在孩兒時期教授我外語的老師,他是一位帶著濃濃的英式腔調、金髮碧眼的英國人,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他穿著一件格子相間的裙子來迎接新生,當時,我抱著遲疑的態度問媽媽說為什麼這個阿豆仔要穿裙子好奇怪唷!」,媽媽笑著回答我,那是一件蘇格蘭裙,是英國人自豪的傳統服飾,每當有重要的節日,他們就會穿上這件衣服。 從那時刻起,我徹底的大改觀,原來”裙子 ”不是女性的專屬權利,而是人人都有機會,只要你願意。

 

 

 

除了蘇格蘭之外,東南亞的男性也有雷同的打扮。尤其是緬甸,在東南亞地區中,最熱衷穿著傳統服飾的國家。筒裙有兩個名詞,有人會稱它為籠基,也有另一種服飾相似筒裙,稱謂紗籠 起初,接觸到筒群是為了尋找TANAKA相關文獻的時候,無意見閱讀到一篇旅遊網誌。 那篇的作者敘述他剛到緬甸時,大街上許多男子都穿著一件寬鬆的長裙,腰際間也束綁著東西,後來在他的打探之下才明白原來那就是我們熟絡的筒裙 ,因為這段話,也開啟了想追朔關於筒裙的背景。

男性穿裙子不是稀有之事,但是從沒見過全國上下的男性們,不分年齡、不分職位、不分貴賤都穿著裙子,甚至連總統接待外賓時也會穿著筒裙去接見,豈不是一幕稀貴的畫面嗎?身為在台灣的我們,很難體會的事情。

 

 

當初發明男士裙子的緣由,有兩種說法,坊間論當時諸葛孔明到緬甸時,看見當地人一絲不掛,於是便把他自己的衣袖割下來替當地人遮羞; 另一說法,也是我覺得可信度較高的說法是主要原因和地理環境相關,由於緬甸位置19°45N 96°6E,因此氣候十分炎熱,緬甸人為了求一身舒爽,所以研發了這件裙舞飛揚的服飾,這件創舉,不得不由衷佩服緬甸先人的智慧與做法。可別小看筒裙這一綑布,它可是具備著如同哆啦A夢百寶袋一樣,做出千變萬化的造型與功用。 除了主要套在身上遮羞之外,其餘的布料可依據布的長短做出造型及

收納私人用品的好方法。 當地人慣性把重要之物放置在網綢間,目的是為了提高警覺性也可以防止他人竊走,這的確是明智之舉,也令人大開眼界。 「緬甸 筒裙」的圖片搜尋結果 「緬甸 筒裙」的圖片搜尋結果

 

 

這件服飾,已經成為緬甸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成為他們代表性的標誌。課堂課 (9/20),老師詢問大家身為台灣的我們有自己一套的傳統服飾嗎? 我左思右想地,原住民們有他們自己一套華麗又精美的傳統服飾,客家人則是有一掛明朝時期的唐裝,那我們呢我們的代表服飾又是什麼突然憶起外婆年輕時的照片,她穿著一身旗袍,既是高貴又優雅。聽媽媽說,以前外婆常常穿著旗袍四處奔波,猶如她的戰袍也是她的居家服,只是年老以後,外婆也漸漸地不再穿著,旗袍也就被埋沒於歲月裡。然而,如今的我們,為何不再見這樣的場景呢透過影集、舊照片、書籍及文物展,我們這一代的小孩才有機會接觸到過去的文化,如同老師所說,一個文化的傳承卻在三代內結束。未來,我們代表性的文化會是什麼除了外界所說的人情味之外,還有嗎?流著中華文化鮮血的我們,必須由我們繼續延續下去,因為我認為一個沒有文化的社會,如同候鳥們,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也不知道該往哪裡去。因此,我們必須肩負著一件社會使命:開創專屬於我們的多元文化且保留傳統文化特色,如同緬甸人文化精神一樣。倘若我們這一代再不積極地保留先人所傳承下來的文物,就像一座淤泥的池水,不斷地接收外地的色彩,卻身處於五顏雜色的世界裡。


多元文化不易推動原因  (范琳琳)

、在多元和同化之間不易尋找到定點在處理族群文化問題時,分離主義(separatism)和同化(assimilation)猶如光譜的兩端,各代表一種極端的意識型態。同化意味著「完全放棄文化差異」,當一個異文化族群進入新社會後,它必須放棄原有的認同而完全接受宰制團體的認同,或是完全被吸納進入主流文化中,不再有任何的差別。另一極端乃是文化分離主義(culturalseparatism),各族群保有他們大部份的固有文化,只有為了某些經濟、政治的目的才和其他族群來往互動。鼓勵下一代適應新社會的同時,為何卻又強調以保留固有文化為榮?事實上,一個文化差異的族群所採取的社會定位和適應策略,對該族群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並引起許多矛盾和衝突。

、缺乏文化價值的判準

因為如果沒有揭示文化價值的判準,尊重與包容就無法落實。但是哪些文化事物是有價值的?是否全都有價值而值得尊重?這些問題應有明確的判準,否則會使多元文化教育落空,或造成價值混亂

、多元文化教育忽略宗教差異的探討宗教差異的存在是相當明顯的,是既深奧也十分重要的問題。宗教不僅是單一的議題,也和其他因素交錯,擴大問題的複雜度。例如,在處理族群關係(民族)問題時,不可能不碰觸到宗教問題,因為不同民族擁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宗教的律例規條形成差異的風俗習慣、節期慶典。

四、種族主義阻礙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種族主義所激起的族群衝突,是多元文化教育源起的主要因素。現代國家一方面立法保障少數民族基本權利,另一方面則推動多元文化教育,消除族群偏見歧視,並保障均等的受教機會。然而不容否認的是,在這些成就的表象之下,種族主義、歧視心態仍屹立不搖,並末稍減。

五、語言和溝通方式的差異影響學校教學語言和溝通方式的差異,是多元文化教育實務中一個敏感而棘手的問題,它的爭議性頗大。語言不僅有國語和民族語言之分,國語(標準語言)也會因民族、地理、文化、階級之差異。「雙語教育」的基本假設是強調,母語能力是一種良好的認知基礎,既能協助個人適應學習環境,且有助於第二語言和智育學科的學習。

六、多元文化教育專業素養和行動有待強化多元文化教育推動的成功與否,學校本身負有重要的責任。但是目前學校的整體環境,對於多元文化教育而言並不有利。其中包括教師專業素養不足、教師專業態度消極、課程教學未能充分融入、學校環境未能調整配合、社區參與不足等。


身體的文化(盧秀鳳)

身體語言「文字語言」何者為重?

身體語言又稱肢體語言,是運用身體行動或姿態代替或輔助聲音、口語或其他交流方式,進行交際的一種方式的術語。它是副語言(paralanguage)的一種類型,副語言也包括各種形式的非口頭語言的交流方式,包括不為人注意的最細微的動作,例如:眨眼和眉毛的輕微運動。肢體語言可以用身體與面部表情結合使用。

 

行為學家和人類學家們認為人類經常使用非語言的方式與人溝通,而以身體活動或表情等代替語言。身體語言比文字或口語的組合包含更廣,包含運用空間、手部姿勢、臉部表情的變化、身體肌肉、身體活動的律動等。身體語言可能是意識的或潛意識的,由於它的理論基礎對舞蹈治療的方法與內容具有相當的影響。肢體語言」比文字溝通更重要

 

根據亞伯特.莫納比恩(Albert Mehnabian)的調查顯示,如果你在社交場合與一位初次見面的陌生人寒暄,對方對你說話內容的印象只佔百分之七,其餘百分之九十三的印象來自你的表達方式與肢體語言,也就是非文字方式的溝通。

在面對面的互動中,只有一小部分的理解是藉由文字語言溝通,可能你對這個數字沒有深切的體認;然而,幾千年來,在以文字做為溝通工具之前,肢體語言是溝通的必要管道,大部分時間且是唯一管道。

觀看默劇或早期的無聲電影,可以發現,人們藉由豐富生動的非文字溝通,依然深刻了解劇情而深受感動,可見人類有足夠能力以肢體語言作為溝通之媒介。你的行為、舉止──面部表情、手勢、姿勢和其他活動,不斷地傳遞出訊息及你情緒律動的線索。解讀非文字方式的溝通語言,再試著感受他人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要增強你的非文字溝通解讀能力,可以試著在看電視時,關掉聲音,僅憑畫面人物之表情動作、口形、場景,揣測中間的互動關係及劇情,是非常有趣又有效的練習;在日常生活中的比手劃腳,以默劇方式表演劇情,則是良好的肢體表達演練。

 

不同文化的肢體語言

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們,因為習俗文化的影響,身體語言表達的方式、涵蓋的意義也不同,風格更是迥異。

例如:

★在印度某些地方,點頭表示不同意而非同意,輕輕搖頭卻表示同意,如果你不明白而會錯意,做起生意來可就麻煩了。

★日本人很懂得控制他們的身體語言。他們在白天工作時很少會有大笑以及豐富的表情、動作,否則被視為失禮。往往平靜冷淡的表情和不置可否無動於衷的表現,令人難以捉摸其實真感受。

★有些地方,女性與異性交談時,眼睛要下垂,否則表示向別人挑逗。但在另一些地區的風俗,垂下眼睛表示缺乏安全感,不可靠、善變的。

★法國人和朋友見面,除了握手、互相親吻是禮貌之一,大家司空見慣。但大多數英語系國家,朋友見面,只有互相介紹、點頭、微笑即可,特別熟稔親密者,才有擁抱親頰動作。

★在那不勒斯,身體語言的應用更是多采多姿,族人見面時,會做出各種不同的手勢及表達情意的動作。

對於來自不同的國家、地區,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於他們身體語言的意義了解,有助於彼此的溝通;此外,入境隨俗,到不同的地方旅行、拜訪時,更需研究他們的溝通模式及特殊表達風格,這是一種對於人群的尊重,真誠地尊重其文化禮俗是人際交流的成功要件。

 

不同文化、不同地區的身體語言,其表現大多是不自覺的,因為他們已習以為常。

而一般不自覺的身體語言,常在溝通過程中,隨時展現,例如:

 

感到興趣或興奮時,瞳孔會放大。

對某人說話內容越來越投入,深度興趣時,身體慢慢向前傾。

緊張的時候,豎起肩膀、握緊雙手、臉部肌肉收縮。

猶豫不決時摸著鼻子。

對事情不甚肯定時半遮著嘴巴。

不耐煩、沒耐心時左顧右盼,玩弄手上的筆。

沒興趣時全身鬆垮在椅背上,或交叉雙腿,搖晃上面的腿。

全神貫注精神集中時,會把頭傾向一方。

另一方面,自覺性的身體語言是為了表達某些意念或目的,刻意藉由身體語言引起注意,達到傳達訊息的目的。

此外,臉部是視覺的重心,在溝通的肢體語言中,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最容易表達也最快速引發回應的部分。臉上的表情包括口形、嘴巴的律動,口角上下,眼睛的轉動,眼神正邪、正眼或斜眼看人、眉毛的角度、眉毛的揚抑、鼻子的動靜,皆可藉由綜合判斷,反映出一個人的情緒。例如悲傷、快樂、憤怒、仇視、懷疑等等。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