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10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范琳琳 6 years, 1 month ago

 

文化研究基礎知識-

本週負責人: 秀鳳


 

一張傳單的反思!你怎麼看?

 

                                                                                                                                                                              (攝影:陳勝耀)

 


年鑑學派 (本周負責秀鳳)

計畫說明

 

辭條:年鑑學派

 

年鑑學派(Annales School)

緣起於1929年由費夫爾(Lucien Febvre, 1878~1956)與布洛赫(Marc Bloch, 1886~1944)

發行的《經濟與社會史年鑑》(Annales d’histoire économique et sociale),

這份刊物於1946年改名《年鑑:經濟‧社會‧文明》(Annales:économies, sociétés, civilizations),

1999年又改為《年鑑:歷史‧社會科學》(Annales:Histoire, Sciences Sociales)。

副標題幾經更名的《年鑑》迄今仍為歐美重要的史學期刊之一。

外人為了強調他們的共同點,大都稱此團體為「年鑑學派」;

但身處內部的史家則強調此團體內的個別研究取向,經常否認有這樣一個學派存在,也不認為該稱呼還能有效說明自己的史學研究特質,或適切定位自己在史學場域的位置。

 

年鑑學派發展迄今約略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20年代到1945年,這一階段年鑑學者的特色是攻擊受蘭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學派影響的法國史學界,代表人物是費夫爾與布洛赫兩位先驅者。費夫爾注重地理環境對於人文的影響,人類行為又將如何參與地理改造。布洛赫則比費夫爾更加致力於社會經濟結構的探討,他相當欣賞涂爾幹(Émile Durkheim, 1858~1917)的社會學,甚至將其視為史學研究的工具。布洛赫認為歷史學家擁有原始史料,還不足以寫出令人信服的歷史,歷史學應該是要對社會行為做出「解釋」。第二階段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而迄於1968年。這個階段的代表人物是布勞岱(Fernand Braudel, 1902~1985),在他的主導下,凝聚教學與研究的組織機構從「高等研究實踐學院第六部」,增加了1968年成立的「人文科學中心」,前者又於1975年正式獨立為「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布勞岱最為人所稱道的特點是採取「總體史」(histoire totale)的研究取徑,強調「長時段」(longue duree)的重要性。第三階段是從1968年迄今,象徵年鑑最初理想的逐步分裂和解體。年鑑第三代的成員大致是以布勞岱的學生這一輩為主,其中又以勒華拉杜里(Emmanuel le Roy Ladurie, 1929~)最為著名。

第三期年鑑學派的發展被英國史家彼得‧柏克(Peter Burke, 1937~)比喻為「從地窖到閣樓」的發展。在布勞岱領導下的年鑑學派,心態史退居相當邊緣的地位,可是在這個階段中,學者對布勞岱產生反動,而且反對任何形式的決定論。這個階段年鑑史學呈現三種特色:第一是心態史的回歸,第二是將計量方法運用到文化史研究上,第三則是批判計量史學,改趨政治史或敘事史的途徑。

經過一甲子的時間,年鑑學派的第四代業已出現,他們是何凡爾(Jacques Revel, 1942~)、夏提埃(Roger Chartier, 1945~)等人。新生代的年鑑學派史家有回流反撲的趨勢,一方面繼承年鑑學派注重跨學科式的歷史研究傳統;另一方面也大膽挑戰第一、二代年鑑史家所樹立的典範,研究範圍逐漸從經濟史與社會史轉向文化史,成為目前「社會文化史」或「新文化史」的代表人物。

 

 


 

國家代表的衣服(秀鳳)

 除了原住民文化,我們還有什麼可以代表台灣?

 



 

 

 文化議題:扯鈴能代表台灣傳統文藝嗎? (饒淑惠)   

 

      在交通部觀光局的官方網頁中,將扯鈴與布袋戲、油紙傘、中國結、陀螺、風箏和捏麵人等列為台灣的傳統文藝。而扯鈴究竟是不是台灣傳統文藝?能不能代表台灣文化呢?我們且來追根溯源,認識一下「扯鈴」的歷史。

 

扯鈴的由來

      自古雜耍表演中相傳有耍、變、練三大技藝;耍是耍罈子,變是變戲法,練是練扯鈴。可見扯鈴在我國的民俗技藝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農曆年後,大街小巷充滿了玩扯鈴發出的嗡嗡聲。 扯鈴是中國傳統的民俗技藝,也是相傳已久的童玩。據說最早在唐朝的時候,已在各地很流行了,但是一直到明朝的時候,才有描述扯鈴的文獻出現。古時候扯鈴又稱為「空鐘」、「天龍」、「抖牛」、「地鈴」、「空竹」、「響鈴」等等的名稱,但現在一概統稱為「扯鈴」。在明朝萬曆年間,劉侗和于奕正同撰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有提到扯鈴的一首歌謠:「楊柳兒枯,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兒發芽兒,打鈸兒。」這裡面說的「空鐘」,指的就是現在的扯鈴。

 

扯鈴的發展

      扯鈴除了盛行於中國外,在十八世紀更傳入歐洲,扯鈴傳入英國之時,全英國的人民都迷上了這個神奇的玩意,就把扯鈴稱之為「兩根棍子上的精靈」。後來傳到法國時,法國人就把扯鈴改用璃瓷土製成,公開表演。1976年臺灣省教育廳為落實貫徹推展民俗體育活動,函請各縣市政府舉辦民俗體育運動比賽,民俗體育運動逐漸在台灣各地蓬勃的展開,成果顯著。又於1981年組成「中華民國青少年民俗運動出國訪問團」應邀參加菲律賓馬尼拉市舉行的第二十四屆國際體育健康、休閒年會中表演,之後又陸續多次演出,獲得各國人士的一致好評。特別是當陳金銘老先生以一手「巧抖空竹」隨著李棠華特技團到國外表演,享譽國際。扯鈴就開始在國際間與台灣劃上連結的印象。這二十年來也漸漸有不少民俗表演團體出國表演,讓扯鈴揚名國際。

 

扯鈴在兩岸的比較

      扯鈴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又是如何呢?中國大陸扯鈴歷年来在國際比赛中從1956年在波蘭華沙的第一届國際雜技大會演中獲得銀質獎,一直至今,獲獎次數比台灣多。過,國人接觸扯鈴的普及性確大大不如台灣。中國大陸的扯鈴發展呈兩極化。換句話說,雜技團裡的扯鈴成員技術頂尖,令人嘆為觀止。但大多數的一般民眾卻是連扯鈴都没摸過,這跟扯鈴在台灣校園、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普及性相較,有着天壤之別。由此可知,扯鈴在中國的發展走的是菁英取向,而非朝普及化方向發展。

      扯鈴的發展在台灣正巧相反,政府在民俗體育上的推廣始自1975年先由教育廳試辦跳繩、踢毽子、放風箏三個項目。之後,民俗體育運動會於1983年舉辦,才正式將扯鈴列入比賽項目。台灣扯鈴的推廣主要是扎根在中、小學的校園裡,其普及性和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由此看來,關於近日民進黨立委劉世芳稱「扯鈴」是中國文化,喊要刪僑委會預算。而僑委會副主委田秋回覆說:「鈴雖然源起於中國但其實是在台灣發揚光大。」這樣的回答其實很客觀,也的確符合事實。


文化社會學(琳琳)

 

            文化社會學是古典社會學家 Max Weber Georg Simmel 在奠定社會學此一學科基礎時即已形成的社會學傳 統。但在「文化 vs.社會」、「上層 vs.下層」等二元對立思維圖式的影響,文化社 會學往往被當作是方法論的反省,或者是範圍有限的研究領域。當代的文化社會 學研究發展成果則是打破此一狹隘的研究態度與作法,認為文化社會學的研究不 應該只是探討文化的社會條件,而是要同時反過來分析社會的文化條件。亦即, 研究者應該注意文化對社會的型塑力量,而非唯獨偏重於社會對文化的型塑力 量。對當代文化社會學而言,在現代社會,文化不再被認為只屬於人類精神生活 領域的活動,而是滲透進入經濟活動與社會權力關係之中,扮演關鍵的角色。更有學者主張,社會理論必須加以「文化化」,在基本理論假設及具體問題研究上 皆以文化為核心點,形成所謂「社會學的文化社會學化」。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