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關於「現象學」                    饒淑惠 整理

 

一、何謂「現象學」

人與動物不同, 在於有認知能力,認知面相有二:一為對象, 二為現象。

對象

現象

透過人的感官及感覺可以明白。

無法經由感官及感覺明白

屬於經驗範疇

屬於意識層面

個別性的

普遍性的

 

二、「現象學」的任務

「現象」不是客觀事物存在的表現,也不是主觀的心理經驗,而是事實體現的「本質」,稱為「現象本質」或「純粹經驗」。現象學的任務是回到事物本身,不是回到經驗事實,而是回到現象本質。

 

「現象學」的代表人物

胡塞爾 (Edmund Husserl, 1859-1938),被視為現象學的創始者。

德國猶太人,受納托普(Paul Natrop) 的影響,認為真理不存在於客觀世界,也不存在於先驗的主觀世界,而是存在具體的明證性的直接經驗之中, 這種直接的經驗就是「意識」。

 

「現象學」的主張

1. 意識並非來自經驗性,而是根據意向(intentionality)

2.「意向包括概念、觀念、幻想、渴望,只有分析意向才發現意識本身。

3.「現象指得是心理事實的本質,是不變的,此觀點與柏拉圖相近。


 

年齡歧視(周芊妤)

 

                         精神醫學家Robert Butler最早對於年齡歧視提供了一個正式的定義:「年齡歧視可視為一種針對年老者形成系統性刻板印象(stereotyping)與歧視行為(discrimination)之過程,如同種族主義(racism)與性別歧視(sexism)乃基於膚色與性別而產生。」

 

以社會觀感看爺孫戀為例

 

              相信大家對於李坤城與林靖恩這對相差40歲的戀情並不陌生,這段戀情自2013年被媒體爆料,當時林靖恩只有18歲,這則新聞引起許多話題和爭議

直至今年他們已經論及婚嫁,大家對於這段看法仍然有不同意見。

            網路留言大多以負面的觀感為主,除了以個人偏見認為他們「噁心」之外,比較有法律依據的是覺得女方尚未成年的年紀是一個大問題。

像是女方的父親就曾在2013年告李坤城「妨害家庭和誘罪」,最後法院並沒起訴男方。支持正面看法的少數網友則是認為談戀愛本就是兩人的事情與他人無關。

           如果將年齡歧視的議題看這個事件,網友的相關回復大多是認為男方的年紀太大,在生理條件上可能不適合年齡有這麼大的差距。

我們可以明顯看到網友認為女方是「年紀小不懂事」或是「缺乏父愛」,但是在男方方面則是「可恥」、「殘害國家幼苗」。

          有關於「爺孫戀」的案例,其實還有許多名人的戀情差距有30到40歲,然而這則案例大眾會特別反彈的原因是女方年紀太小。

如果今天女方是個成年或是30歲的年紀,社會觀感就不會太負面。因為女方未成年,社會大眾普遍將「錯」的人放在男方身上,

並且加深其「年紀大」的刻板印象。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社會價值觀認為年紀較大的人應該要「負責任」、要清楚「是非對錯」。

 

 

 


剩女 v.s 勝女(洪尹芷)

 

在華人社會中,有項不平等的隱形條約,每當女孩年齡年過30,事業有成但卻沒有邁入人生下一個階段,這時,將會成為萬眾矚目的談論「對象」。 這樣的「制定」像是訴說著女孩若沒有完成人生大事- 就代表「不孝」,甚至有更嚴重的言論「女生若年紀太大,就沒有籌碼」;相對地,在男性方面卻絲毫沒有這項「潛規則」,反倒誇讚年過30事業有成的男生是黃金單身漢,即便沒有步入婚姻,也不會受到他人指指點點或者催促。 這是一件弔詭的現象,同樣年過30,事業方面旗鼓相當,卻在性別及情感方面有大相逕庭的做法與批判。「剩女」並非是條罪,可是被這個社會立即舉紅牌、貼標籤,好像沒有遵循古人的制度,就是個滔天大罪;相反地,男生卻在「年過30歲」的議題上,卻是被誇讚及慢火燉煮的心態來鼓勵。如此不對等的「條例」纏謔了數世紀,難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看似解釋相等的句義,實質上,卻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在西方社會,女生即便年過30歲沒有結婚,也是被世人所接受,不會有人牽制或者限制如何做才是明確的態度與做法,更不會有人抱持著同情或是奚落的態度看待,因為那是你的權利與自由。

從文化方面對照東西方,東方主義認為每當進入到某個階段時,都應當做好或者是辦好該階段的事情與任務,這是對自己、家庭及社會的責任,例如: 當男女年紀到了適婚年紀,就必須找戶好人家成婚,而非像隻鳥兒自由翱翔、不受拘束和任意妄為。倘若無遵循這樣的「倫理法則」,那麼就會被這個社會唾棄、挨罵及拋棄。不過,在西方社會卻抱持著相反的意見來看待這門事情,因為「獨立」包括經濟、思考及心靈層面,也因為這個觀念,西方認為凡事都得靠自己,而非依賴他人、求助他人。 雖然此項信念已洗滌東方世界,可是接受度不高因為大多數東方家庭仍舊保守主義,並且覺得先人立下的規定必定要他的道理存在。

不過,現代女性不成婚抱持著兩種看法,多數女性認為「婚姻」並不是必經之路,在經濟獨立、注重個人生活品質及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等態度,

何必用婚姻來束縛自己的自由與權利,即使孤老終身,以現代完善的老年制度也可以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階段,所以不婚不是一條重罪,也非死罪。 另一個看法則是不是她們不婚,而是沒有遇到適當對象。社會大眾會把這段話解析為他們眼光太高,所以才遇不到對象。倫理方面則會解析成這只是推託之詞,真正因素是因為他們還沒玩夠,不想為一個家庭負責任。


文化與意識形態 (范琳琳)

   民進黨立委高志鵬在除夕前一天,拋出新台幣設計運動的構想,要廢除鈔票上的孫中山與蔣介石等圖像,引發在野黨立委抨擊,認為他不努力拚經濟,只會搞意識形態。他一提出,各方意見湧上,正反皆有,反對的意見主要批判更換新鈔不如拼經濟,並認為此僅為政黨間政治操作。但我認為,「新台幣設計運動」是社會重新建立思辯過程難得的契機,透過此運動將能重塑海島國家之認同。台灣歷經殖民與威權統治,國幣改版除了加強「防偽功能」,更能替換掉威權與個人偶像崇拜式的標誌,藉此展現台灣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與得天獨厚的寶島環境。國幣設計以生態與文化為主,已是世界潮流,台灣的動植物、地理地質,還有豐富的原住民族文化、移民文化,有太多可以發揮的題材,透過重新設計國幣,展現台灣比起追求不同政治人物之間的意識形態,更尊重生態智慧、更強調環境優先與永續發展。


性別與文化(盧秀鳳)

普遍唯理論和文化相對論

出處《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 第11161-167页 共7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文章通過對中國大學生英語詞彙習得策略中性別因素的探討,旨在揭示中國大學生群體性別因素對英語詞彙習得策略的數量和廣度的影響。應用的理論框架為文化和語言學研究領域中的普遍唯理論和文化相對論觀點。研究方法設計參照了Catalan2003)的方法,在北京某3所理工類高校選擇600名被試作為實驗物件。其中,男生275人,女生325人。實驗結論表明:在總數量的使用方面,被試問存在不顯著的性別差異現象;從廣度方面來看,在識別策略和鞏固加深記憶策略中,有12項策略的使用上出現了性別顯著差異。文章對這些現象從社會認知的角度做了適當的解釋。把調查的結果置於普遍唯理論和文化相對論的理論架構下來觀察,也存在著一定理論和現實的哲學指導意義。

 

從以上現象顯明:在英語詞彙習得行為和認知方式的使用,中國大學生群體出現的性別因素之獨特現象,相對教學和科學研就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