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4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范琳琳 7 years, 2 months ago

(老師請假)


文化研究基礎知識

本週負責人:周芊妤

 

巴特與神話學

 

一、表意(signification)

  1. 外延意義(denotation):描述字面上的意思,是全世界都通用的概念。
  2. 內涵意義(connotation):意義藉由符徵與文化(信仰、態度、框架和社會形構的意識形態)做連結而產生第二層意思。

例如:「豬」的外延意義是一種粉紅色的動物,但是在內涵意義指的有可能會是好吃懶作的人。

補充說明:課本在內涵意義中舉豬的例子是指惡劣的警察,就能看出作者所在的文化運作下使豬產生了不同的意涵。

 

二、神話

當內涵意義成為強勢性的解釋時就成了「神話」(Myths,迷思)。神話是文化所建構而成的,可能被視為普是真理或是常識。因此神話類似意識形態的概念。巴特認為神話即是第二層的符號系統(內涵意義),但是表達出來的卻是第一層語言系統(外延意義)

 

〈今日的神話〉

巴特在他的文章〈今日的神話〉中引用了一個經典的例子。此例子是一本法國雜誌《Paris Match》的封面上是一名黑人士兵穿著制服對法國國旗敬禮。巴特認為這個畫面的內涵意義是暗示法國黑種人對法國國旗的忠誠,用來暗示法國帝國主義行為。

 

巴特認為神話和意識型態的運作是對特定歷史人物自然化的解讀。神話使得人們對世界觀不容置疑,將一歷史事件自然合理化。

 

三、補充

巴特延伸認為由於神話是基於歷史選擇的一種言論而非事物的本質,是有其歷史基礎的。而人類將現實轉換成言論,所以人類可以掌控神話語言的生死。

因此,巴特認為神話有其壽命限制。故而,沒有不死的神話。
巴特建立的論述(神話學)除了揭開消費文化的面紗之外,巴特更致力於「解神話」的達成,進行社會文化中隱型的階級

巴特將法國社會由上而下拆解成布爾喬亞 、小布爾喬亞、普羅大眾三階層)揭發,再以「再政治化」的程序,解開神話中的去政治化的言說現象。

 

「布爾喬亞(BOURGEOIS)」源自法文的城市一詞,另有「市民」意涵。十四世紀歐洲文藝復興之初,隨著工商的繁榮與城市的興起,「布爾喬亞」逐漸成為富裕市民的代稱,也是「中產階級」的由來。一個布爾喬亞所信仰的核心理念是在資本主義世界裡努力、成功,而成功的定義是財富和生力,為了維持既得利益他必然保守,堅決捍衛體制,他當然要比勞動階級來得有文化教養,但卻知所節制,不似貴族那樣窮奢極華,揮金如土。

 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lumi/article/867377

 


補充網站:

Mata Taiwan | 華文最活躍的原住民部落資訊媒體 http://www.matataiwan.com/

什麼,你也愛台灣原住民?!We Love Taiwanese Aborigines https://www.facebook.com/Pure.Taiwan/?fref=ts


緬甸果敢族 (周芊妤)

果敢族在緬甸眾多少數族群中比較特殊的一支。果敢族在血統上與中國漢族相同,其分布的地理位置也緊鄰於中國雲南省,與中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一、歷史由來

果敢一族由來最早是在1659年,南明皇帝朱由榔為躲避清軍追殺,帶領上千名漢族侍從從中國逃到果敢。之後朱由榔死後那些跟隨朱由榔逃到果敢的漢族侍從,為免遭清朝統治者迫害,絕大多數的人以明朝遺民的身份留在果敢謀生。

另外,這一時期的果敢地區原來就有一部分漢人,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商賈馬幫,以雲南、貴州、四川人居多。

在果敢納入清朝的版圖後,清政府在果敢設立了「木邦宣慰司」,任命一名漢人楊氏為土司。由於路途遙遠,再加上交通不便,清政府對果敢往往是鞭長莫及,形成了果敢形式上是大清領地,實際上卻是清政府統而不治的「化外之邦」。

1885年,英國侵占整個緬甸後,繼而開始侵略中國雲南。1897年,英國與清政府簽訂了《續議滇緬界務條約附款》,把果敢地區強行併入英屬緬甸。至此果敢地區,正式成為英屬緬甸的一部分。這群以漢族為主體的、風俗文化相似的果敢各族人民,變成了英屬緬甸國民。

1948年,緬甸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而獨立,當時果敢的漢族土司楊振財基於自己的既得利益,在緬甸首屆國會提出「果敢係緬甸領土,果敢人民應當享受緬甸的合法公民權益」議案,後經國會通過,被載入緬甸憲法。19622月,中、緬兩國劃定邊界,果敢被劃入緬甸版圖。

1983年,緬甸政府為去除果敢地區的「漢族化」,把以漢人為主體的果敢居民,從法律上正式確認為果敢族,同時又把當地所使用的,帶有中國雲南、四川、貴州等地方口音的漢語普通話稱之為果敢語,以及書寫的漢字稱之為果敢字。

 

二、緬甸獨立後動盪的果敢地區

 

自緬甸獨立後不久果敢地區就淪為動亂之地,以緬族為主導的緬甸中央政府,因為不能夠用國家主權的強制力對果敢地區進行有效的管控,導致緬甸政府在此地名存實亡,緬甸政府的國家主權只停留於法律上而失去實際作用,使得果敢族人對緬甸為其國家的意識亦漸行漸遠。

果敢地區動亂的政治局勢演變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從緬甸獨立至「緬共」佔據前,果敢地區呈現武裝割據狀

果敢承接原有土司制,但是吳努U Nu)政府擔心果敢族人參與分離運動,試圖收回33個土司掌管地方事務的行政權,同時派遣政府軍駐紮,以實現中央政府對上述地區的真正控制。然而土司集團與果敢的各種地方勢力,不甘受制於吳努政府,紛紛組建武裝以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最後形成了三股勢力武裝佔據的局面。在這三股果敢地方勢力的纏鬥下,吳努政府在果敢所建立的政府組織機構相繼癱瘓,而被迫撤出果敢。

19623月,軍界強人奈溫Ne Win)以政變方式推翻吳努政府,建立以他為首的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政府。崇尚武力的奈溫,對果敢武力進行清剿。然而奈溫的勢力在果敢依然是實則有名而無其實。果敢的地方勢力,為了保有自己的利益時而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政府軍。

(二)緬共佔據期間,政治運動席捲果敢地區

1968年元月,緬共佔據果敢,成立果敢縣,從縣府老街到農村的村寨,「緬共」相繼建立起各層級的政府及管理機構。已加入「緬共」的彭家聲被任命為果敢縣縣長,果敢由此進入了「緬共」統治時代,直到1989年「緬共」分裂。由於果敢具有毗鄰中國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果敢居民的華人背景,在「緬共」統治下的果敢,逐漸成為「緬共」在緬甸東北山區重要的根據地,「緬共」的北方局也常設在果敢。

(三)新軍人政府時期,果敢族內部為爭奪統治權而內訌不斷

1989年,駐紮在果敢的緬共東北軍區,在副司令彭家聲帶領下發動兵變,宣布脫離「緬共」,成立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簡稱果敢同盟軍)。兵變後,彭家聲率領果敢同盟軍與緬甸軍政府簽署和平協議。彭家聲掌控果敢後,與楊茂良勢力展開武裝衝突。隨之,楊茂生取代彭勢力然又被他的親信謀反。不甘丟失控制權的楊茂良與先前被打敗彭家聲分別也集結其舊勢力與之抗衡。

經過一番權利與利益的協商,1995年,新軍人政府、彭家聲以及果敢地方代表在果敢聯合成立果敢臨時政府後彭家聲又與新軍人政府談判,新軍人政府恢復果敢作為撣邦第一特區的地位及果敢同盟軍的番號,彭家聲重新出任果敢特區政府主席。

 

三、果敢族的政治認同

 

果敢族是個特殊的族群,在緬甸,把來自中國並「歸化」緬甸的漢族人稱之為華人,因而事實上,果敢族屬於華人群體,並非是一個獨立的民族。

果敢與中國的西南邊疆相連接,事實上,目前西南邊疆與周邊各國的邊境地區,在歷史上大多與中國中央政府保持有直接的行政隸屬、或相應的朝貢關係。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少數民族也深受中原文化影響,同漢民族長期保持交流往來,並形成對中原文化、對封建中央政府的認同感。

現今,在果敢絕大多數的果敢族人依舊說漢語、寫漢文,沿襲漢族許多風俗習慣,文化教育體系也多移植中國的教育體系。

果敢族對中國漢族這種強烈的民族認同感,使果敢族人對以緬族人為主體的緬甸社會則存在排斥的心理。在果敢地區,通用的貨幣是人民幣,緬幣卻成為稀罕物;各色各樣的廣告牌及建築物標誌,絕大多數是由簡體中文書寫,用緬文的十分稀少。來往的商販大多都說著雲、貴、川腔調的漢語普通話,穿著「中國化」的服裝,而作為緬甸傳統民族服裝「籠基Longyi)」,僅限少數個別緬族人。此外,在果敢的用電是中國供給的;所有的電話、手機都是中國號碼,統一區號是雲南省臨滄地區,各種公用電話亭上的「國內直撥」指的是中國,而不是緬甸。

果敢族與中國漢族的淵源關係,使果敢族在緬甸成為「另類」民族。敢族人沒有正式的緬甸國民身份待遇,所持的是緬甸政府頒發的特殊身份證。在軍人政府統治期間,規定果敢族人的身份證由當地移民局負責辦理,只能在果敢地區有效,持此類身份證者不為緬甸國民,不可進入緬甸內地。在國際法上,果敢族作為緬甸所屬民族之一,具有緬甸的法律身份,但卻一直享受不到緬甸正式的國民待遇。

果敢族與中國漢族因屬於同一民族所存在的血緣關係,以及長期往來所形成的文化關係,乃至歷史關係,使果敢族人雖不具有中國法律身份,卻有中國的血緣、文化及歷史身份。

 

以上資料整理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7753

https://asean.thenewslens.com/article/47797

 

四、個人心得:

 

欣賞《以愛之名》這部影片時,有一個片段令我印象深刻。翁山蘇姬為了宣揚她的政治理念到各個山區的少數民族拜訪,電影拍攝了至少有五至六個不同的少數民族,這是為了凸顯翁山蘇姬女士聆聽大眾心聲、關心每個人民的形象。這樣子的橋段讓我看到了緬甸有著許許多多不同族群的人,因此上網查詢資料進而看到了果敢族這一個特殊的族群。

簡單認識了果敢族之後我覺得這個族群與馬來西亞的華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們皆有著華人血統並且保持著華人文化,然而他們兩者之間卻又有許多不同。馬來西亞華人的年輕族群雖然也有華人的意識但是他們卻是認同馬來西亞這個國家,然而在緬甸的果敢族卻並非如此。以下是我的看法:

  1. 政治優渥:緬甸的果敢族華人握有政治與軍事上的實力,因此可以有足夠的資本與緬甸政府斡旋。
  2. 區域上的獨立:馬來西亞的華人是分散在各個區域的,然而果敢族人是生活在一個獨自的區域,進而更能保持其中華文化與血統的獨立性。相對而言果敢華人就不容易被緬甸族群影響。
  3. 教育上的不同:因為緬甸政府在果敢地區沒有實質上的權力,所以此區的果敢人接受的都是中國或者說是華人文化的教育。而馬來西亞的年輕華人因為教育政策的影響,大部分能說馬來語並且認同馬來西亞這個國家。
  4.  中國政府的支持:從上面整理的資料可以發現中國政府在果敢區域有很大的影響力,就連電話、區域號碼皆是中國的,使得果敢華人會更傾向於中國。而馬來西亞政府對馬來亞華人與中國的接觸一直有設防,所以馬來亞華人發展出屬於他們自己的華人文化。

 

-----------------------------------------------------------------------------

 

「以愛之名」電影觀後感翁山蘇姬的「溫和社會主義」     by 饒淑惠

  槍械武器,可以奪走人命。勇敢信念,卻可以贏得人心!

 

        在「以愛之名」這部電影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緬甸軍方企圖制止翁山蘇姬與國內民主人士的聚會時,手無寸鐵的翁山蘇姬卻能勇敢地朝著一整個行列的持槍軍人走去,槍械武器可以奪走人命,但勇敢的信念卻可以贏得人心!

 

        翁山蘇姬不畏強權的勇敢表現,立即獲得當時人民的推崇和擁戴,1991年翁山蘇姬更「爭取民主和人權的非暴力鬥爭」而獲諾貝爾和平獎,雖然那時本人被緬甸政府拘押,緬甸當局指出,只要翁山蘇姬願意永遠離開緬甸和政治界,便可以得到釋放,可是這個條件被她拒絕了。1210日頒獎日,由她的兩個兒子亞歷山大和金代領。直到2012616日,翁山蘇姬才終於在奧斯陸市政廳發表獲獎演說。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翁山蘇姬擁有這樣勇敢的信念?也許是傳承了她父親的民主遺願,但另一可能是她受英國溫和社會主義的影響。15歲的翁山蘇姬隨出任印度大使的母親前往印度。1964年,在印度中學畢業後即入英國牛津大學聖休學院St Hugh's College),獲得文學學士學位,主修經濟、哲學與政治,並在此認識了她的丈夫邁克·阿里斯教授,翁山蘇姬之後也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修畢博士課程,長年居住英國,又在英式學院裡學習,翁山蘇姬很有可能受到英國溫和社會主義的影響,所以決定採取平和的手段進行革命。翁山蘇姬認為不能採取以暴制暴的方法來解決國內的危機,因為這種方法表面上看最有效果,實際上卻讓自己墮落為與軍政權同樣的地步。

 

         在《自由》一書中,翁山蘇姬指出:「一些人改變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當南非的舊政府、拉丁美洲的軍事專政進行獨裁統治發生變化的時候,他們認識到這些變化不可避免,這是他們所能選擇的最好道路。我所表達的真正改變是通過理解、同情、正義、愛心後的內在變化。」

 

補充:費邊社(英語:Fabian Society

費邊社是英國的一個社會主義團體,成立於1884年,由一群中產階級知識份子所發起,以古羅馬名將費邊(Fabius)做為學社名稱的來源,意即師法費邊亞有名的漸進求勝的策略。其奉行的思想被稱為費邊主義(Fabianism),又稱費邊社會主義(Fabian Socialism)。費邊社的傳統重在務實的社會建設,倡導建立互助互愛的社會服務,其實質在於把資本主義社會傳統的自由民主政治與社會主義相 的道路。主張通過漸進溫和的改良主義方式來走向社會主義,而非透過列寧主義所主張的階級革命,並強調通過教育的途徑讓權力回到知識精英的手中。

 

 

 


紀錄片:盧秀鳳分享

1988年,緬甸爭取民主改革之聲不絕於耳,翁山蘇姬(楊紫瓊)創立的全國民主聯盟,迅速成為全國最大反對黨。1997年,丈夫麥可罹患癌症,但軍政府禁止他進入緬甸,只允許翁山蘇姬前往牛津陪伴他。翁山蘇姬面臨人生最困難的抉擇:離開後可能永遠無法回到緬甸;若選擇留下,就無法見丈夫最後一面…。

翁山蘇姬,緬甸國父的女兒,她的父親翁山將軍在她兩歲時遭對手槍殺,變成不朽的神話。這位權貴之女,從小接受貴族教育,遊遍印度,英國,紐約,後來嫁給牛津大學教授,成為平凡幸福的家庭主婦。不過當她在廚房裡料理晚餐,或幫孩子縫製名牌時,緬甸街頭槍聲不斷,那個貧窮,專制,人權紀錄不堪聞問的故土離她越來越遠。她想家,卻離不開現在更幸福的生活。直到母親中風了,她飛回緬甸,目睹街頭血淋淋的屠殺事件,當年輕學子的血濺到她身上時,她震驚了,這些孩子,只比她的孩子大一點,卻拿著她父親的遺像,上街爭取民主,然後被子彈打穿身體,倒在路上死了,血流了滿地。身為國父之女,她為這個國家,又做了什麼呢? 命運之神給她兩條路:第一,母親過世後,她可以回到英國繼續安穩的家庭生活。或者,她要挑起身為父親女兒的責任,無愧身體流的血液,她要起而領導,要終止血腥暴力,完成父親遺願。

 

最後,國家的呼喚戰勝小我,她放棄了與丈夫廝守,看著兒子長大的幸福,她為千千萬萬人民的幸福奮鬥。翁山蘇姬成立國家民主聯盟,要求普選。曾經,軍隊拿槍抵著她的額頭,下令她離開集會現場,否則數到三要開槍,她優雅綻放粲然一笑,像一陣微風悠悠穿越指著她的長槍,軍隊震攝了,只能悻悻然離去。

 

緬甸軍政府無法除掉國父的女兒,只能把她囚禁在仰光大學路五十四號的洋房,希望緬甸人民,還有國際社會遺忘她。對一個女人來說,能折磨她最狠毒的方法,就是將她從一個美滿的家庭活生生抽離,讓一個妻子無法跟丈夫相聚,讓一個母親無法夜夜哄孩子入睡。緬甸軍政府用盡惡毒小手段考驗這家人,包括越洋電話三分鐘內無故斷線,斷絕家書往來,甚至取消兩個兒子的緬甸護照,讓他們不得入境。軍政府告訴她: 只要妳願意,隔天妳就可以重返自由世界,回去英國的家,但是條件是永遠不再踏進緬甸,翁山蘇姬拒絕了。這家人卻在分離的情況下,因為理念更加緊密。他們知道,自己的家庭要承擔思念的折磨,卻能點燃緬甸民主的火炬。盧貝松在電影裡讓楊紫瓊伴著BBC實況轉播那場她缺席的諾貝爾頒獎典禮,在家裡彈奏卡農,隨著音符緩緩揚起,電影不煽情,不憤怒,只有沉靜的理念,平和溫暖的愛。

 

丈夫麥可因為攝護腺癌過世前,翁山蘇姬做了痛苦的抉擇,放棄此生夫妻相見的最後一次機會,繼續留在仰光大學路五十四號的牢籠。夫妻兩人相信,為了換取今生今世緬甸的進步,這樣的犧牲又算什麼,讓我們看見真正的愛情,是支持,理解與成全。

 

看完電影之後,我把翁山蘇姬的傳記看了一遍,又上youtube看了她獲釋後接受BBC專訪的片段,記者問她,遭軟禁的歲月理,你會覺得煎熬嗎?她用一口標準的牛津腔回答:她從不覺得不自由,她有書,有音樂,有信念陪伴,她的心是自由的。她永遠是這麼溫婉,身穿緬甸沙麗,頭上戴著剛剛摘下的鮮花,苗條優雅的身影深植人心。但是聽她說話時,她的眼神語氣確總是堅定果決,她是甘地的信徒,用愛與非暴力對抗軍政府的槍桿子,她真的很美,絶對不是台北東區任何一個年輕正妹可以相提並論。那是世局,人性洗鍊過的滄桑之美,那是理想與熱情綻放出來的磊落,溫柔與強悍的綜合體。

 

拍過終極殺陣,第五元素,運鏡向來乾淨俐落的法國動作片大導演盧貝松,這回也讓我相當驚豔,他眼中的緬甸,如此古樸,他鏡頭下的故事,如此細膩,他講政治,如此心平氣和,他觀照世界,如此慈悲。

 

有人批評,盧貝松花太多篇幅描述翁山蘇姬的丈夫麥可如何支持她,全力奔走,為她爭取諾貝爾和平獎,刻化太多關於他們生離死別的痛苦,談到翁山政治理念的部分卻淡了些。但我不做此感想。翁山蘇姬真的很簡單: 她做了一位勇敢的女兒,犧牲了母親妻子的角色,希望能成就更多人妻,人母的幸福。她的一生,就是犧牲與成全的故事。


羅蘭巴特《神話學》范琳琳

 

   羅蘭·巴特寫作《神話學》的年代,正是歐美流行文化產品大量出現的時代。在他的作品裏表達出一種必須創出新理論來談論它們的迫切感,他想要解讀這些包含在事物中及其媒介再現中的訊息。(解神話)巴特廣泛地運用了索緒爾從語言學中發現的符號學概念,而發展出他獨特的符號學架構,為一個又一個流行文化事件做出詮釋。由此這一分析方法才開始在學術界流傳。

   羅蘭巴特對於拆解神話和解構文本之時的基礎思想是一致,其提出的神話學理論基礎是源於索緒爾的符號學理論。對於文本解讀方面巴特的最有名著作是《戀人絮語》,其中利用戀人間的說話作例,拆解語言文字在脫離作者後在不同語境下意思上的變化。語言文字作為信訊傳遞工具,在表面意思以外很多時會有另一層在純粹表面意思以外的額外用意,而神話亦然。神話中訊息的傳達未必是文字和語言,也可以是服裝、生活品等,利用以上的物品可以達到傳遞暗藏意思。

神話和資本主義經常連上關係,資本家等權力階段很多時利用神話幫助他們維持其階級等權,維護其權力。在一般生活中都有不少例子,例如在衣著方面,一些高級餐廳或酒店要求客人在進入其範圍之時必需穿著長褲,甚至要求打上領帶,其實是用服飾把人們區隔,把特定階層排除在外。又例如牙齒謢理廣告裡很多時都會有部份角色穿著白色醫生袍,但大家都知道在香港的廣告內不准許在港註冊醫生於廣告出現,而該醫生袍其實只是用以借醫生的形象提升說服力。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