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15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盧秀鳳 6 years, 1 month ago

 

文化研究基礎知識

本週負責人: 尹芷

 

後結構主義

與結構主義不同,這是一個不穩定的狀態,永遠都處於被延宕與進行中的模式,意思是同一個單字不會僅有一個意思,而是能夠延伸出多種結果,這也就稱文互文性 (interextuality)。

後結構主義概念出自於德希達 (Jacques Derrida) 與傅科 (Michel Foucault )他們思想各有強調重點,且認為後結構主義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觀念。

在德希達的理論中,他認為符號之間都有差異,是一個客觀世界,不會有固定的答案。意思是一個意義的產生會與其他意義產生交互作用,彼此也會不斷的延伸與加強- 稱為延異 (diffeance),也是德希達的主要思想。 

另外,增補 (supplement) 則是透過延宕的過程中,不斷添加其他字詞與記號與聲音與固定意義的一致性。

加上刪除符號 (under erasure)是指這些詞語因為不是正確,(根據前面的理念,沒有字詞是正確的,只有無盡的延異,如查字典「開心」會得出「高興」等詞語,意義是無盡伸延的。)但是因為我們沒法不使用這些「錯誤」的詞語溝通,所以用刪除線來表達他是錯誤,但同時保留可以分辨的形態。

 

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auto=1&vid=h0150ofmpps


 

陳勝耀

狗文化:

 

在中文的使用中,我們經常會聽見「豬朋狗友」、「豬狗不如」或「把他拖出去斬了餵狗」這類貶義詞的用法。狗,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似乎是低賤的代名詞。鴉片戰爭後,中國許多土地租借給西方列強,「狗與中國人不能入內」這樣的字眼大家也都耳熟能詳。因此,狗是低賤的代名詞,似乎不管在東西方文化中,都似乎是一樣。

 

在《以愛之名》這部電影中,翁山蘇姬的同事們,被政府關進緬甸全國最大的監獄,在電影內的呈現中,該座監獄不僅把政治犯監押在內,而在他們的周圍也鎖了許多隻狗。這樣的影像呈現擁有強烈的對比,這些被軍政府當局視為威脅的政治犯,就如同狗一般關在牢中,傳達強烈低賤的意涵。

 

狗,單純就是一種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與人類一樣共享著這片土地。但是,人類的宗教信仰與分別心,把各種動物標上印記,尤其是在宗教的催化作用之下,隨著教義的傳播,某些動物因此就有了不同的意涵。譬如狗,在伊斯蘭教中的可蘭經內,就被喻為是不潔的動物。在馬來西亞,回教徒是被教導與灌輸不能夠觸碰到狗,因此在當地的回教徒是非常懼怕狗靠近他們(當然也有少數思想開放的回教徒不介意,甚至飼養狗)。在公共場合,例如大賣場的手推車,是不被允許放置狗,曾經有華人因為把狗放在手推車中,而整間大賣場的手推車必須要經過清洗,才被允許讓回教徒使用。在伊朗,也有類似的禁令,許多飼主帶狗到醫院打疫苗,結果該寵物就被沒收的情況,也曾經被刊登在新聞版上,宗教領袖認為,養狗是一種禁忌,是粗鄙的西方文化。

 

人類最高飼養狗的歷史,是因為農場飼養的牧羊犬,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已經狗擁有對主人忠誠的先天特質,因此深受人類喜愛。演變至今,狗已經不是人類的奴隸,人類才是狗的奴才,許多主人每月花費在狗身上的開銷,多得驚人。因此,在近年來許多的相關行業應運而生,譬如寵物狗美容、狗糧專賣店或狗狗衣服等,無所不有。狗在人類心中的地位,在現世紀擁有極端的對待。

 


原住民文化-臺灣原住民族      by 饒淑惠

 

        臺灣原住民族是指在臺灣本島蘭嶼島原居的數個族群其中本島上全數族群為臺灣南島語群亦屬於南島民族的分支之一蘭嶼上的達悟族則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巴丹語群400年來各地移民與政權進入前臺灣原住民族皆即已定居於此二島西方早期以葡萄牙文詞源Formosa福爾摩沙一詞稱呼臺灣故稱呼其族人為福爾摩沙人意即福爾摩沙島上的居民中華民國政府官方以原住民族稱之但官方稱呼之外,「原住民」曾被稱為「山地人」,因為誤認為他們一定都住在山上,而非平地。「原住民」也曾被叫作「番仔」(台語發音),意指尚未開化的人。這是當時遷移來台的漢人,自覺身份地位和文化水平比他們高,而給予標籤式的貶低稱呼。從這些稱呼,可看出平地漢人以自我為中心的強權文化心態。目前台灣政府2014年最新認定原住民共有16族,新增了主要分布在高雄市桃源區和那瑪夏區拉阿魯哇族那富族」兩個族,原住民總人數43多萬人,約佔台灣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二。

 

台灣原住民族群文化的內涵與特色,可以由傳統的居住地域予以區隔:(資料來源:行政院文化部)

. 台灣北部地區

主要居住的是泰雅族和賽夏族,泰雅族大約有9萬多人,賽夏族有5千多人。泰雅族以「嘎嘎」(gaga)祖訓制度文面父子連名祖靈祭祀織布與流域結盟為其獨具特色的習俗。

. 台灣中部地區

有布農族、鄒族、邵族。布農族大約有4萬人,與鄒族兩者文化屬性較為接近,傳統游耕及狩獵是主要的生產方式,也由此而衍生出複雜的儀式與禁忌,如射耳祭、小米祭是主要的儀式。而其在音樂上的表現,則以祈求豐收的「巴西布布」(pasibutbut)多音部合唱方式深受矚目。此外,由於居住在臺灣最高的山地,因此布農族也被稱為「真正的山地人」,他們由於人口增加及因應土地資源需求而作的遷徙,規模十分驚人,其父系氏族制度、皮衣製作技巧,以及祖靈(hanito)信仰是比較突出的文化表現。

鄒族約有七千多人,以玉山為起源地,以男子會所與農耕、漁獵的祭祀,維繫著部落基礎的教育與信仰,而戰祭(mavasvi,戰勝敵人後舉行的祭典)、收穫祭(homeyaya)、揉皮技術、熊禁忌(禁捕獵及食熊)與尚武風氣等,則構成其文化的特色。

邵族則僅有近三百人,居住於日月潭,原居潭中島嶼,後被遷移至潭邊,他們曾有「浮嶼」耕作(在竹筏上鋪上土草,種植作物)的技術,捕魚、耕作和狩獵都是基本的生產型態,其語言文化則受到近鄰泰雅族與布農族的影響。

. 台灣南部地區

居住在臺灣南部地區的則有魯凱族與排灣族,前者約有一萬人,後者約有六萬餘人。兩者在文化上有許多近似之處。譬如,太陽及百步蛇騰信仰、貴族平民階層、雙系制度、陶壺及琉璃珠製作、雕刻藝術、盪鞦韆等。由於擁有貴族制度,土地由貴族租佃予平民,因此貴族的臣屬得以專注藝術的創作,使其藝術成就在臺灣原住民族中最為卓著。

. 台灣東部地區

居住著阿美族、卑南族與葛瑪蘭族。阿美族擁有14萬人口,是原住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族,大部分居住在東部縱谷與海岸,屬於母系制度,擁有會所及年齡階層,傳統上部落的頭目擁有重要的權威與責任。該族每年七月至八月間舉行的豐年祭(ilisin)和豐富的歌舞內容,則最為外界所熟知。

. 台灣東方海域島嶼

居住在蘭嶼的雅美族約有3千多人,他們和臺灣本島上的原住民有很大的差異,譬如沒有釀酒的技術,也沒有獵頭的習俗,而以芋頭當主食及飛魚文化等,則構成其獨特的海洋島嶼文化。其中,anito祖靈信仰、飛魚祭、半穴居、拼板船、惡靈觀、髮舞,以及其與南方菲律賓巴丹群島島民的血統、文化關聯,最能凸顯該族群具有獨特的文化傳統。

 


解構主義:盧秀鳳分享

「解構」意含了與法國哲學家、文藝評論家「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之父德希達有關的批判分析策略理論與實際,揭露存在於哲學與文藝內容中語言與經驗的特殊關係,同時探索語言之形而上假設與其內存的矛盾以及不一致性

;涉及許許多多的混淆~究竟是一個思想學派,一種閱讀事務方法。有人稱為「文本物體」。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副教授   姜得勝

一、解構主義的意義    「解構」如同「建構」此語詞一樣,是時下流行的時髦動詞。惟目前對「解構」此語詞的界定、認知與用法,似乎與最原先的意義有很大的差距,尤其經由外文輾轉翻譯為中文時,往往因中西文化的差異而致使其原義與譯義有落差,故而於本文中特予釐清。「解構」意含了與法國哲學家、文藝批評家「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之父德希達(或譯為德里達)(Jacques Derrida)有關的批判分析策略理論與實際,揭露存在於哲學與文藝內容中語言與經驗的特殊關係,同時探索語言之形而上假設與其內存的矛盾以及不一致性(Leitch, 1983; Murray,Bradley, Craigie, Onions, Burchfield, 1989; Makins, Isaacs, Adams, Grandison, McGinley, Shearer, Knight, Summers, Lyons, Forde,1991; Swannell, 1992; Pinar & Reynoids, 1992; Brown, 1993)。    如同其它理論一樣,「解構主義」也並非是完美的(Butler, 1984; Ellis, 1989)。唯深究之,解構主義有兩個核心論點,一為社會現象的意義可做無限的解讀與延伸,二為本質上解構主義者熱衷於挑戰與反抗權威(Ellis,1989)。「解構」此意念的起源,植基於質疑表面「文章內容」與內部所無法看到的「特定事實」間具有密切關係的深層假設上(Norris,1983),亦即在文章內容深層結構內,我們往往可發現與原作者表面所宣稱的不同邏輯與旨趣,且可發現許多內容本質存有的既存「預設」(presupposition)與其中意義邏輯間的矛盾(Jefferson,1986)。簡言之,解構主義的本質在於「拒絕接受文章內容所賦與的表面原始意義與否定其原初的客觀性」(Norris,1982)。許多研究者乃據此原則揭露文章內容表面結構背後的「深層結構」真象,以探索其內容之不合理真象原貌。


 

參觀《流轉的騎跡-臺灣民生與腳踏車特展》    應華碩三   李明釗

 

流轉的騎跡-臺灣民生與腳踏車特展_海報.jpg

 

腳踏車為十九世紀中重要的發明之一,德國、法國、英國等國的發明人為腳踏車做出莫大貢腳踏車一名於1861年首先被提出來,並於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展出。

 

不同時代的腳踏車款式

不同時代的腳踏車款式.png

圖片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8%A1%8C%E8%BB%8A

 

1886年英國的機械工程師約翰‧斯塔利設計的款式已經與現在腳踏車的樣字差不多,後人稱他為腳踏車之父

1875年腳踏車傳入中國,而台灣腳踏車的傳入始於日治時期,日語稱之為自轉車,也稱鐵馬

 

本展規劃五大單元

  1. 一項19世紀重要的發明
  2. 自轉車與日治時期臺灣常民生活
  3. 戰後臺灣人的腳踏車故事
  4. 當代臺灣自行車產業發展的轉型與突破
  5. 從現在騎向未來

 

其中筆者較為關注的是第二單元「自轉車與日治時期臺灣常民生活」,展覽中我們看到自轉車與各行業之間的關係,如公務員教師警察醫師等職業喜愛騎乘的文車,此車種特色為車身輕便優雅。相對於文車的輕便優雅,武車則給人粗的感覺,然而是生意人的首選,而車體設計攸關載重多,厚重又寛的載貨架,粗的輪圈鋼絲都此款車的基本條件,厚重輪胎設計加強車子行進時的穏定度。

 

 

 

文車:圖片來源

武車:圖片來源

 

日治以前台灣的文通工具以人力車、馬車、牛車為主,日治之後(1903)自行車開始由日本輸入台灣,但早期自行車價格昂貴擁有者不多,直到1920年代後,才漸漸普及,當時可以見到人力車與自行車共有的情形。(如下圖)

 

台南巿街景

台北巿街景

圖片來源:http://mocfile.moc.gov.tw/files/201504/0ee353ac-bb99-43b8-8c24-8ca6afd0aba5.pdf

 

戰後初期台灣進口自行車一年高達40萬輛,數量大因此消外匯鉅,政府有於此,開始扶植國內腳踏車業,1950年先管制腳踏車與零件(、前叉、車把.車架...)進口,1954年全面禁止腳踏車進口,因而造就國內組車廠的崛起,

1961年,台灣年產自行車達3萬輛,全台自行車、零組件的車行大約3000家,是腳踏車的黃金時期,然而1968年政府大量開放從日本引進50cc的輕型機車,自此腳踏車被機車取代,自行車文化進而走向沒落衰退,近年來又因環保、愛地球等議題,加上台灣人重視休閒文化,自行車不但是休閒工具,也是城巿生活重要的交通工具,一個新的腳踏車文化生活正在興起。

 

參考資料:

1.從館藏文物探究自行車發展軌跡——以臺灣歷史博物館蒐藏品為例(杜偉誌)

 

2.臺灣自行車發展歷史之初探  

 

3.台灣自行車業的風潮再起


德希達的後結構主義 (范琳琳)

 

歐陸哲學文學批評中,解構主義(法語:déconstruction;英語:deconstruction)是由法國後結構主義哲學家德希達Jacque Derrida)所創立的批評學派。德希達提出了一種他稱之為解構閱讀西方哲學的方法。大體來說,解構閱讀是一種揭露文本結構與其西方形上本質(Western metaphysical essence)之間差異的文本分析方法。解構閱讀呈現出文本不能只是被解讀成單一作者在傳達一個明顯的訊息,而應該被解讀為在某個文化或世界觀中各種衝突的體現。一個被解構的文本會顯示出許多同時存在的各種觀點,而這些觀點通常會彼此衝突。將一個文本的解構閱讀與其傳統閱讀來相比較的話,也會顯示出這當中的許多觀點是被壓抑與忽視的。

解構主義流派反對結構主義,解構主義認為結構沒有中心,結構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結構由一系列的差別組成。由於差別在變化,結構也跟隨著變化,所以結構是不穩定和開放的。因此解構主義又被稱為後結構主義。德希達認為文本沒有固定的意義,作品的終極不變的意義是不存在的。

解構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去看一個文本中的二元對立(比如說,男性女性同性戀異性戀),並且呈現出這兩個對立的面向事實上是流動與不可能完全分離的,而非兩個嚴格劃分開來的類別。而其通常結論便是,這些分類實際上不是以任何固定或絕對的形式存在著的。

解構主義在學術界與大眾刊物中都極具爭議性。在學術界中,它被指控為虛無主義、寄生性太重以及太過瘋狂。而在大眾刊物中,它被當作是學術界已經完全與現實脫離的一個象徵。儘管有這些爭議的存在,解構主義仍舊是一個當代哲學與文學批評理論裡的一股主要力量。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