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Dokkio Sidebar applies AI to make browsing the web faster and more productive. Whenever you open Sidebar, you'll get an AI summary of the web page and can ask any question you like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page!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17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盧秀鳳 6 years, 4 months ago

文化研究基礎知識

本週負責人: 琳琳


消費文化  (饒淑惠 整理

 

關於「消費文化」

消費文化是西方歷史的產物,呈現了西方精神的特色。

 

「消費文化」的形成

1. 原慾的解放:

對於人的慾望長久以來採取禁令的手段,隨著德國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原慾」的學說後,人的慾望得到合理的紓解管道,進而為消費建立了合理的基礎。

2. 自由精神的落實:

從西方歷史來看,追求自由的過程依時序由免於自然束縛,到免於宗教的束縛,再免於社會的束縛,它孕育了新個人主義的消費文化誕生。「自由」來自於反省及反思,將西方文化由一元拓展為二元,再發展為多元,消費文化就是一種多元取向的生活價值觀。

3. 當代西方文化的多元精神:

消費文化是西方文化傳統價值體系動搖之際,所展現的文化現象。它體現了後現代社會的訴求,消解了日常生活與藝術的界限,消弭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差異,強調無深度文化,重視折衷主義與符碼的混合風格,強調慾望,本能與享樂的一種反規範傾向。

 

「消費文化」的源起

20世紀60年代消費文化之出現與社會組成份子的改變有重大關係,特別學生階層及女人角色的出現。

 

「消費文化」的媒介

1. 貨幣:貨幣作為主要的消費媒介,有錢代表有購買力,金錢能力的表徵主要呈現在商品之上。(德國學者齊美爾Georg Simmel

2. 電視:電視創造了一種新的部落文化,它使得人從傳統的文字文化中出走,由視覺進入觸覺之中。(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Herbert Mcluhan

3. 廣告:廣告是一種象徵符號,更是一種心理手段。廣告所呈現的不是物品,而是社會關係。消費文化因著廣告的心理意識作用,左右了消費行為的進行。

 

------------------------------------------------------------------------------------------------------------------------------

 

2017年1月3日(:盧秀鳳上課整理)

~飲食文化牛肉麵的文化,日本為何有咖哩?

~國服的代表:台灣/中國/澳洲/美國/日本/印尼

澳洲的國服不知道什麼時候定下的規矩,亞太經合會的領袖不准穿正式西服亮相,一定要穿主辦國的特有服裝站在一起照一張大合照。他們到了美國都得戴一頂牛仔帽,穿件皮夾克,到中國則穿上了馬褂。

至於澳洲國服是什麼?到現在沒人說得上來。有人說,澳洲人都住在海邊,最常穿的就是泳衣、泳褲,腳上蹬一雙夾腳拖鞋。不過,要是霍華德、布什、胡錦濤穿泳褲,克拉克女士穿上泳裝一起拍畢業照,應該不會太美觀。紐西蘭應該是毛利族服, 

消費文化:社會主義/社會理想主義/馬克思主義

今天會消費某樣東西會

有企業打廣告西當具有代表性與印象。例如麥當勞的logo印象很深刻,廣告效果好。

廣受歡迎為何還要廣告,為了提醒記憶!

也有打造品牌形象的效果例如麥當勞打造,因為年輕都吃麥當勞,因此有很多人想吃麥當勞!

從流行音樂看社會結構改變~akb48 

http://www.akb48.co.jp/

大眾文化產生現象

簡單易懂/時間短/輕鬆

PPAP大叔最新神曲 -《新.太陽眼鏡》(中文字幕)

http://www.teepr.com/wp-content/uploads/2016/09/91389692_ctrdewvumaalgc_.jpg



 

研究提案  白植皓分享

美術歷史文化記憶,回歸歷史檔案主題,離散美學,文化田野比較脫節,全球化中呈現一種離散的記憶。

文化離散中的美學介紹一部具詩性的影片~山城故事

今天

拉康拉康嚴厲批評偏離S.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而走向「自我心理學『的美國式精神分析學派。在美國,精神分析治療集中於自我意識,解釋病理性心理防禦,並促進無衝突矛盾的適應能力的成長。拉康全盤否定這種做法。根據他的觀點,無衝突境界不存在的」自我「是敵視潛意識與主要精神分析過程的。他認為精神分析是一種諮詢,而不是一種治療。拉康以他典型的玩弄文字遊戲的手法,諷刺美國試圖將精神分析變成一門實踐科學的研究,是「無心理」和「周圍心理」。英語「實踐」一詞experimenteal拆成兩面半就成了「無心理」(ex-mental)和「周圍心理」(perimental)。對拉康來說,那種用動物進行的研究排除了心理的概念,因為心理必然與語言、意義和價值觀念相關聯。

拉康

 

更新時間: 2017-01-03摘自:http://www.twword.com/wiki/%E6%8B%89%E5%BA%B7

 

拉康,雅克(Lacan,Jacaueo1901-1983)法國心理學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具獨立見解而又是最有爭議的歐洲精神分析學家,被稱為「法國的弗洛伊德」。

 

1 拉康 -概述

拉康拉康拉康嚴厲批評偏離S.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而走向「自我心理學『的美國式精神分析學派。在美國,精神分析治療集中於自我意識,解釋病理性心理防禦,並促進無衝突矛盾的適應能力的成長。拉康全盤否定這種做法。根據他的觀點,無衝突境界不存在的」自我「是敵視潛意識與主要精神分析過程的。他認為精神分析是一種諮詢,而不是一種治療。拉康以他典型的玩弄文字遊戲的手法,諷刺美國試圖將精神分析變成一門實踐科學的研究,是「無心理」和「周圍心理」。英語「實踐」一詞experimenteal拆成兩面半就成了「無心理」(ex-mental)和「周圍心理」(perimental)。對拉康來說,那種用動物進行的研究排除了心理的概念,因為心理必然與語言、意義和價值觀念相關聯。

 

2 拉康 -評述

拉康視S.弗洛伊德早期著作《夢的解釋》為精神分析的精華。他提出這樣的理論:潛意識就其結構而言頗似一種「自然語言」;而作為一種理論和治療方法的精神分析是通過重新捕捉具有一定含義的聯想鎖鏈來發現這樣的自然語言。拉康在理論上強調語言學的一個例子,就是他對戀母情結的重新解釋。他認為這個情結包括幼兒從形象階段向多義性符號階段發展的活動。嬰兒的心理活動最初處於「鏡子」階段,就像溪流旁的奈喀索斯看見自己水中的映像一樣。當嬰兒獲得語言和識別符號的能力時,該形象通過這些媒介,其意義就發生了變化。嬰兒成了一個分裂的主體,潛意識成了「另一個」和另一種語言。

拉康的著作神秘、隱晦、富於技巧而有詩意,讀來艱澀難懂。存在主義、新黑格爾理論和語言學理論都對拉康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其後期的著作更加令人難懂,因為他將拓撲學和數學,置於他的理論的中心地位。

A.斯通曾評論道:拉康成了法國知識分子中激進思想的中心人物,並對西方的文學和社會批評極感興趣。他所使用的臨床方法受到有關組織的精神分析學家的反對,最為突出的一點是,他有時只經過5-10分鐘的談話就結束診治。然而,拉康反過來則攻擊精神分析的協會組織,說它只是追求與維護它的會員們的「權威」。他宣稱精神分析不過是對患者要求的一種「應召」,精神分析者只能對他自己具有權威。


 

流行文化全球化 (范琳琳整理)

 

全球市場模糊了原來民族國家的界限,文化的因素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任何社會型對也都難免滲透著文化的因素而具有文化活動的意義。

 

當代西方文化的全球化以及伴隨而來的媒體化,計算機訊息化和網路化,使各國在現代化過程不僅在速度和方式上,而且也在內容方面完全不同於以往。全球化和現代化在新世紀的進程當中,緊緊的與流行文化的發展聯繫在一起。

 

流行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西方文化征服世界的一種重要力量,甚至在一定意義上成為西方各國項世界擴張的文化先鋒。

 

流行文化在非西方各國的氾濫,同時也意味著這個地區人民在接受流行文化中的主動創造是他們對於西方流行文化的積極消融和同化,也是他們以自身的創造抵制西方文化的最好形式。 

 

流行文化不僅具有普遍性(universality),而且也具有一般性(generality)和滲透性(pervasiveness) 

當代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使流行文化成為無所不在的政治經濟文化力量。 

流行文化在社會中重要的因素及力量

1.流行文化成為社會區分化和階層化的重要槓桿

2.社會權力分配和再分配的強大象徵性力量和指標

3.推動社會改革現代化的因素

4.流行文化與商業和媒體的結合使流行文化具有文化/商業/意識形態併重的三重性質

5.在西方文化為主的全球化過程中,流行文化扮演酵母的角色,透過媒體及各種大眾傳播方式,滲透到各國社會的基本結構及人們心態和生活方式中。

6.流行文化當中的日常生活化,成為協調個人與社會整體相互關心的基本中介﹔並成為社會大眾實現個人社會化合社會整合的重要環節。

7.流行文化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精神面貌/生活喜好/內心慾望/和整體心態的展現。

 

閱讀(高師大黃孫權)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