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18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盧秀鳳 6 years, 1 month ago

 

意識型態     (饒淑惠整理)

 

何謂「意識型態」

1.意識型態是一個人試圖影響別人的一種認知,它是社會運作的依據。

如:19世紀以來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爭,被視為是一種意識型態的對立。

2.意識型態是17世紀之後繼宗教信仰理論,作為人類思想的準則,與宗教信仰一樣,具有強烈的使命感。

 

「意識型態」的形成

1. 意識型態理念是以「人」,而不是以「神」為基礎建立的認識論,強調作為人的感覺重要性,強調人的主體性。

2. 意識型態是一種不同於宗教的思維,試圖以「主義」代替宗教的「教義」,從解放個人的束縛,到開展人的精神主體,至社會的實證。

3. 意識型態(ideologie)一詞最早由法國哲學家托拉西(Destutt de Tracy 1754-1836)所提出,後由德國馬克思創造了德文的意識型態一詞,因此探討此一名詞得由法德文化的發展說起。

 

「意識型態」的發展

1. 托拉西:

認為意識型態是「理念」與「邏輯」兩個意義的結合,主要在於拋棄宗教「信念」,建立人的「觀念」。他主張人的觀念來自感覺,通過從思想回到感覺的方法,撇棄宗教和形上學等各權威性的偏見,從人的本性中,找到社會中合乎眾人的利益。

2. 黑格爾:

主張意識型態的建立是在「異化」過程,首先是倫理階段:由神權到法權。其次是教化,通過教化放棄自己的自然存在,與現實世界認同,進而獲得支配現實世界的力量,把自己變得符合現實,教化的目的形成服從國家的權力。最後是道德,這是自我確定的精神,由倫理世界經教化世界而進入以善為目的的良心道德世界,它包含了義務與品評兩種意識,但它卻與人的本性自私自利對立。

3. 馬克思:

他將意識型態視為「觀念的上層結構」,受法國大革命影響,他從精神層面跨入現實層面,批評黑格爾從精神層面討論異化,認為應由社會現實層面討論異化,他主張社會是由生產和生產關係結合而成,作為國家建構的基礎。而統治階級根據自身的利益創造他們的意識型態,這種意識型態不可能經由精神批判而消失,只有經由社會關係的改變,才能把它們消滅。

馬克思認為「意識型態」有四種特性:總體性,反映性,語言性,社會性。

以及五意涵:具體的,沒有獨立的歷史,統治階級的思想,扭曲現實關係,主張觀念統治世界。

 

「意識型態」的終結

1. 意識型態的宏觀立論無法面對當代多元文化的挑戰。

2. 美國社會學家貝爾:

他認為意識型態是一種理念,具有普遍性,富人文精神,追求平等,嚮往自由等特色。然而到了現代,這種「使命感」的意識型態已失去了說服的力量,不再被視為真理,走向終結。

3. 另一方面,貝爾認為意識型態終結不等於烏托邦終結,烏托邦是人類永遠的理想,如何在邁向烏托邦的途徑時,避免「簡化」的意識型態,是未來的走向。

 


全球經濟(范琳琳)

全球化經濟在當代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視,是因為循著市場自由主義邏輯之資本主義的擴張和對社會的衝擊面遠遠超過過去,舉凡金融、電訊、資訊網絡、生產形式、消費形式、生態、社群和文化認同、社會安全體系所受到的變動和影響,複雜性與不確定性相當高,皆非單一主義國家所能自行運作和解決,也就是全球化經濟及其衝擊面向逾越了民族國家的疆界,全世界各地區被捲入此種網絡的連結,而變成其中之一的節點,因此,必須依賴全球機制的建構,學習處理介於國家和全球之間問題的模糊地帶。全球化經濟當下的表現正是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擴張運作,在以美國為主導下之「國際新秩序」的資本主義(市場自由主義)全球化,儼然如新重商帝國主義的再現,在西雅圖世界經濟論壇會議集合了全球一千大企業的老闆,這些企業產值佔全球產值的五分之四,外加三十三國的領袖,其所企圖建構的全球經濟-跨國企業和無障礙(關稅、文化)貿易機制,保障的卻是全球不到20%的富裕人口。P. Kennedy在其「全球化經濟未來的隱憂」一文開宗明義即指出,全球化經濟在世界人口版圖中呈現弱肉強食的不正義,並質疑其是否能吸收佔地球人口百分之六十開發中國家的求職者勞動問題,以及其隨之而來的全球生態環境承受成長的破壞壓力,而這事實上是人類未來的關鍵。


現代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向:回眸與展望(盧秀鳳)

 (2016-08-23 22:05:28)轉載▼

原文地址:現代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向:回眸與展望作者:Crabxie

引言

現代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向”被很多人看作是西方現代哲學中的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也因此成了20世紀後半個世紀哲學和語言學研究中的當紅話題。而且,直至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對這一轉向的討論熱情因新世紀的到來而降溫的徵兆。

「語言學轉向」(the linguistic turn)這個術語最早由屬於早期維也納學派的哲學家古斯塔夫·貝格曼(Gustav bergman)提出的,是對本世紀以來分析運動的描述。而今天所說的「語言學轉向」已經大大超出了其本來的含義,也不止於哲學領域。以哲學的語言轉向為基礎、語言學轉向發生於20世紀西方人文科學整個領域,包括心理學、人類學、文學批評的語言轉向。哲學的語言轉向是指把語言本身的一種理性知識提升到哲學基本問題的地位,哲學關注的主要對象由主客體關係或意識與存在的關係轉向語言與世界的關係。語言問題成為哲學的基本問題。

 

《轉》西方現代哲學的語言學轉向之後

來自: Drift(斂盡塵囂,遮我半世流離) 2007-03-22 11:07:53

哲學的語言學轉向標識出現代與傳統的對立和差異。現代哲學關注的主要對象由主客體關係或意識與存在的關係轉向了語言與世界的關係,將語言問題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力圖擺脫形而上學的陰影,以語言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反二元論的意義整體。

現代哲學的語言學轉向是以兩條線索進行的:英美語言分析哲學的科學主義路線和歐洲大陸語言哲學的人文主義路線。

首先是語言分析哲學的興起。

從哲學產生之初,語言問題就包含在哲學思想之中,只是人們一直將語言作為再現事物的本質、表達思想的工具。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哲學家關注的是萬物的本體問題;近代以後,認識活動的主體及其所使用的認識方法成為哲學關注的中心。到19世紀末期,自然科學的新發展又動搖了“由笛卡兒創始的、與牛頓力學同時發展起來的近代哲學範式”(庫恩語)

 

任何科學知識都要通過特定的科學語言系統才能描述、解釋和把握客觀世界的規律性。而現代數理邏輯的出現,使得人們可以在知識領域裡使用變元和量詞所意指的東西,從而保證邏輯發展的普遍性和一致性。這樣,邏輯性一致性取代歷史性成為知識的要求。科學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繁榮連同科學理論的巨大成功,使得科學理論的描述方式及其形式化體系成為人們評價的重要標準。人們要求作為形而上學的哲學也能為認識的可能性問題提供一個可靠的基礎,像經驗科學一樣嚴謹,並且有能力對個別科學進行批判

 

1914年,羅素開始將數理邏輯作為一種思維工具運用於哲學領域,他發現凡是真正的哲學問題都可以還原為邏輯問題,就象數學最終都可以還原為邏輯一樣。他說:這並非出於偶然,而是由於這個事實,即每一個哲學問題,當我們給以必要的分析和提煉時,就會發現,它或者根本不是哲學問題,或者在我們使用邏輯一詞的意義上說是邏輯問題。通過邏輯分析,羅素宣稱從柏拉圖到黑格爾以來的許多傳統問題要麼是錯誤的要麼是虛假的。後來維也納學派的領導人石裡克在《哲學的轉變》中進一步指出:思考表達和陳述的本質,即每一種可能的語言最廣義的本質,代替了研究人類的認識能力……人們一向認為不能回答、不能解決的,並不是真正的問題,而是無意義的語詞排列。這樣,通過將數理邏輯引入哲學之中,語言分析哲學產生了。

語言分析哲學家認為,哲學思辨轉向語言分析之後,哲學便不再探求終極實在的秘密,不再提出新命題,而是澄清已有的命題,通過建立科學的、系統的形式語言,排除因語言運算式的混亂而產生的基本概念混亂,從而使哲學達到科學主義所要求的精確明晰的標準。這樣就可以消解傳統哲學的形而上學困惑。

如果說語言分析哲學是以現代科學的邏輯實證為起點,那麼歐洲大陸語言哲學則以現象學和存在論為起點。

雖然現象學的創始人胡塞爾沒有明確提出哲學以研究語言為中心,但他創立現象學的目的與實證主義不謀而和,即希望使哲學成為一門嚴密科學。他認為憑藉直接地認識描述現象的研究方法,把現象本質描述等同起來,就可以使哲學最大限度地獲得表述的明晰性。這無疑突出了語言的重要性。在胡塞爾之後,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伽達默爾等人對語言與存在的關係問題進行了思考。

在海德格爾看來,從柏拉圖以來的傳統形而上學顛倒了語言和人的關係,語言從一種它在變成了屬我()之物,從而晦蔽了存在:正是語言最先造成了威脅和模糊存在的明顯狀況,也就是造成了失去存在的可能性。要真正理解語言的本質,就必須將長期被顛倒的語言和人的關係再顛倒過來。所謂語言的它在是指語言只是作為存在之家而在,但作為存在之家的語言又註定了召喚人的棲居。人必居於之中,即必居於語言之中。於是,語言控制著人生存的最高可能性。作為存在之家的語言具有此性彼性之分,語言的此性使人們墮入跟隨公眾意見的現世沉淪。而語言的彼性則是作為無物的聲音而默默到來的,它將人喚過喧囂在耳的公眾意見()而面臨虛無()人通過超越而走向即是走向這種去蔽以後回歸始初狀態的本真語言——詩性語言。詩性語言昭示出被世人遺忘了的人與自然的非世界性關係,使人獲得了在大地上生存的本質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因此,海德格爾所提出的詩之思在根本上是一場關於語言、存在、真理的對話,如他所說:思與詩的對話是為了喚出語言的本性,以便必死之人得以重新學會生存在語言中。在海德格爾這裡,詩與思的對話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生存的決斷,語言問題被提高到此在的本體論高度。

 

海德格爾的弟子伽達默爾創立了現代哲學解釋學。在《真理與方法》一書中他批判了各種語言工具論。他通過對詞源學和哲學史考察,指出西方哲學的中心概念logos(邏各斯)在其本來含義上,是作為語詞與對象的統一體,而到柏拉圖時代則分裂為對立的二元。柏拉圖關於語言的理論就建立在客體或理念對語言的先在性前提上,從此西方哲學開始了擺脫語言控制又反過來控制語言的漫長過程,而處於這個方向盡頭的是近代關於語言的工具理論和理性的符號系統的理想,擠在圖像和符號之間的語言存在只能被認作純符號存在。他繼承海德格爾的思路,把語言問題和存在問題結合起來,認為語言就是我們“存在於世”起作用的基本方式,也是世界構成的無所不包的形式。而“詩歌的、藝術的語言”才具有唯一美的顯現的直接性和完滿性。借助於這種美的顯現的直接性和完滿性,人們就可以實現對本真的回憶和重新認識。哲學語言通過海德格爾、伽達默爾轉向了另一個天地之藝術與、詩的語言。用伽達默爾的話說,這是原始性語言力量在思想領域中的突發,的語言。因此,以全部直觀力對其生活世界的持久性根基來說成為至關緊要的。

 

語言轉向的過程及特點

哲學的語言轉向分為兩個步驟:一是內容轉向,語言取代傳統哲學中「思維」、「意識」以及「經驗」所占的中心位置;二是真正意義的語言轉向,即語言學的理論模式作為一種認知模式,一種參照系,對過去的哲學問題和知識重新審視。轉向過程中哲學家選取角度不同,其中有矛盾分歧,也有繼承和發展。包括哲學家自身哲學體系的否定發展,如海德格爾前期思想向後期思想的轉折,維根斯坦後期著作《哲學研究》對前期著作《邏輯哲學論》思想的反動。另外,語言哲學轉向繼承性表現為同一哲學流派內部的發展,如語言哲學思潮從維根斯坦開始,經賴爾、奧斯汀、斯特勞森,使語言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和更加多樣化。而不同學派,不同時期哲學家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傳承也是語言轉向的一個重要特點,下面就現代西方哲學幾個主要流派各自在哲學語言轉向中的作用。

語言哲學轉向之所以成為現代哲學的一個標誌在於它對哲學性質和任務的理解與傳統哲學的觀點根本對立。這個觀點首先由邏輯實證主義者闡發的。邏輯實證主義思潮的代表,「維也納學派」創始人石里克在《哲學的轉變》一書中指出:「我們現在認識到哲學不是一種知識體系,而是一種活動體系,這一點積極表現了當代偉大轉變的特徵」。他們把這種活動解釋為澄清哲學命題意義的活動。卡爾納普進一步指出:「哲學是邏輯學的一個部門」,意思是:如果我們不能對一個命題的真實性給予證明,那麼我們就不能稱這個命題是有意義的。他們分析了語言的特徵,認為語言具有它的邏輯形式,在命題對現實性做出描繪的場合下,語言的邏輯形式受現實的邏輯形式的支配,語言只能描繪,表述真實的現實狀態,超出邏輯上的可能,超出語言範圍之外的東西,語言是無力描述的,因為語言的界限也就是思想的界限。因此,邏輯實證主義者明確提出哲學的任務不是探求終極實在的秘密,也不是獲得新知識,提出新命題,而是使各門科學已有的命題更明晰,哲學不是理論而是語言分析活動。

 

如果說邏輯實證主義開闢語言轉向的先河,那麼現象學無形中成為語言轉向的基石。現象學強調憑藉「直接地認識」描述現象的研究方法,與實證主義不謀而和。現象學方法目的是使哲學成為一門嚴密科學,探索如何獲得最大限度的明晰,現象學陳述的真實性在於嚴密地描述現實,是非經驗的,也不是抽象的,而是通過對個別事物的直觀或本質的直觀所謂詳盡描述而獲得的,這樣,現象學把「現象」、「本質」、「描述」等同起來,現象本身存在於語言描述之中,描述本身即是本質。雖然現象學思想創始者胡塞爾沒有明確提出哲學以研究語言為中心,但他把非經驗的陳述提升到本質的意義,強調哲學直觀的科學性,無疑為以後哲學家在擺脫形上學傳統過程中,最終選擇「語言」作為轉向目標給以啟示。

現象學雖然強調描述現象,純粹直觀,但未對描述本身做進一步的解釋。伽達默爾批評胡塞爾這種「對語言的遺忘」,他把「理解」問題和「語言」問題結合起來,較之邏輯科學語言和日常語言來說他更青睞詩歌藝術的語言。在他看來,「詩歌的、藝術的語言」與日常語言相比,具有唯一美的顯現的直接性和完滿性,正是藉助於這種美的顯現的直接性和完滿性,人們實現了對真的重新回憶和重新認識。伽達默爾直接把「邏各斯」譯為「語言」,以語言取代「理性」,形成「語言中心主義」,伽達默爾把這種語言訴諸「口語」,即「言詞」,它既不是符號,也不是文字,這裡暫且不論伽達默爾對語言理解對錯,重要的是伽達默爾向我們揭示了語言哲學另一個天地——藝術的、詩的語言。無獨有偶,海德格爾在探索「存在」的意義時,最終找到了「詩」。海德格爾在其所著的《藝術作品的起源》中,談到一切語言起源於詩,本真的語言等同於詩,將語言看成與「邏各斯」、「存在」是並行的,這樣「語言」便從原先的「再現」媒體的地位,躍居到一種「先在」的地位。可見現代哲學思潮雖然視角不同,但最終殊途同歸,語言成為他們哲學理論探討的共同歸宿。

 

維根斯坦是英美語言哲學中最重要的代表,他個人思想前後的變化,是哲學語言轉向的縮微景觀。在他的前期著作《邏輯哲學論》中,他承認語言和現實事態是一種對應關係,語言是世界的圖畫,這樣在某種意義上,他假定語言有一種本質,仍將語言與本質區別開來,並沒有跳出形上學的框架。然而在他的後期著作《哲學研究》中,卻鮮明地表現出反本質的方法論特徵,放棄前期的邏輯眼光,他說語詞的意義就是它們在語言中的用法,根據意義即用法的觀點,維根斯坦把語詞比喻為工具,它只有在使用中才發揮作用,即表現同一語言作用的差異性,語言活動如同語言遊戲,沒有本質,沒有共同的特徵,在活動中發揮不同的意義,同一語言廣泛使用在不同的活動中,構成一個大家族,家族成員相似,但意義絕對不同。因而,維根斯坦認為語言不是靜態反映世界的鏡子,而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部分,一種生活形式,正因為語言這種超驗性,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哲學認識對象。

前面提到真正意義的語言轉向是把語言作為認知方式系統。完成這一重大轉變的不是哲學家,而是語言學家、結構主義語言學奠基人費爾迪南·索緒爾。索緒爾的理論影響在相當長時期內主要是語言學領域,但他的語言學對哲學的語言轉向不啻為一次「哥白尼式革命」,是對亞里士多德以來將語言視為思想之再現的傳統語言觀的根本變革。

 

索緒爾把語言作為科學的考察對象加以界定,在他那裡「語言」被認定為一種具有「系統性」、「社會性」、「自足自律」的存在實體,對「自足自律」的存在實體我們並不陌生,哲學史上巴門尼德的「存在」,斯賓諾莎的「實體」,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都具有這三個特徵,索緒爾理解的語言已經成為先驗的存在,是無需他再解釋的獨自存在系統,人來到這個世界便加入到這個語言系統之中。這裡索緒爾使語言超出個體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含義,成為絕對的存在,而日常語言只是「言語」。顯然索緒爾賦予語言以本體意義,語言不再是傳統哲學中附屬人的思想表達語義的附庸地位。語言符號與語言意義之間也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他指出語言符號由兩部分組成,物質部分和觀念部分。前者表現為含有特定意義的聲音或書面記號,他稱之為「能指」;而後者不是那個物而是那個物的觀念,又稱為「所指」,「能指」與「所指」的關係完全是人為隨意、約定俗成的,這與維根斯坦語言遊戲說強調的約定性相一致。而且索緒爾強調這種人為性、隨意性,他稱之為「第一定律」,語言意義由語言符號的差異決定,沒有差異就沒有意義。一旦語言被看成是先於人的一種存在,語言的意義由符號之間的差異決定,語言就不再透明,意義依靠闡釋,既然是闡釋,就不再存在一個大寫的唯一意義,而只會是多種意義的可能。

 

語言轉向的意義

語言學轉向實質是傳統形上學鏡式語言觀被粉碎,意識哲學向語言哲學的轉向,傳統哲學的二元對立消解了。其哲學意義是使哲學從理論走向語言,進而走向實踐,為哲學研究開拓新的空間,表現出自由創造的個性多元的空間,使20世紀哲學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哲學家轉向語言的角度不同,對語言意義的判斷標準也不同。因而,不確定性、模糊性、間斷性、多元無中心成為現代哲學的時代特色。

語言轉向也帶來新的哲學困境。由於個體自由的極端化,與語言轉向追求的科學實證性相違背,意義的多元性和模糊性使哲學失去了表現的基礎,語言幾乎成為碎片,無法整合含義的形象,因而帶來西方文明的虛無感。語言轉向越深化,語言分析越趨向虛幻,而人類思維能力發展過程的成果被丟棄,理性思辨的本質意義也被擱置起來,人類認識沒有本體論為依託,失掉文明遺產,重返自然狀態,新的語言哲學不僅使哲學遠離理性,而且遠離了現實。

語言轉向為哲學研究領域透入一股清新的空氣,但是如果以語言取代傳統形上學哲學,語言的確難負其重。語言果真能證明形上學本體的不存在嗎?語言轉向的最終歸宿又是什麼呢?哲學的語言轉向又帶來一系列新的問題。但是,無論如何,語言哲學是現代哲學家繞不過去的一個問題,這就是它存在的價值。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