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5

This version was saved 7 years, 2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李明釗
on January 17, 2017 at 2:25:34 am
 

 

文化研究基礎知識

本週負責人: 尹芷

 

後結構主義

與結構主義不同,這是一個不穩定的狀態,永遠都處於被延宕與進行中的模式,意思是同一個單字不會僅有一個意思,而是能夠延伸出多種結果,這也就稱文互文性 (interextuality)。

後結構主義概念出自於德希達 (Jacques Derrida) 與傅科 (Michel Foucault )他們思想各有強調重點,且認為後結構主義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觀念。

在德希達的理論中,他認為符號之間都有差異,是一個客觀世界,不會有固定的答案。意思是一個意義的產生會與其他意義產生交互作用,彼此也會不斷的延伸與加強- 稱為延異 (diffeance),也是德希達的主要思想。 

另外,增補 (supplement) 則是透過延宕的過程中,不斷添加其他字詞與記號與聲音與固定意義的一致性。

加上刪除符號 (under erasure)是指這些詞語因為不是正確,(根據前面的理念,沒有字詞是正確的,只有無盡的延異,如查字典「開心」會得出「高興」等詞語,意義是無盡伸延的。)但是因為我們沒法不使用這些「錯誤」的詞語溝通,所以用刪除線來表達他是錯誤,但同時保留可以分辨的形態。

 

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auto=1&vid=h0150ofmpps


 

陳勝耀

狗文化:

 

在中文的使用中,我們經常會聽見「豬朋狗友」、「豬狗不如」或「把他拖出去斬了餵狗」這類貶義詞的用法。狗,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似乎是低賤的代名詞。鴉片戰爭後,中國許多土地租借給西方列強,「狗與中國人不能入內」這樣的字眼大家也都耳熟能詳。因此,狗是低賤的代名詞,似乎不管在東西方文化中,都似乎是一樣。

 

在《以愛之名》這部電影中,翁山蘇姬的同事們,被政府關進緬甸全國最大的監獄,在電影內的呈現中,該座監獄不僅把政治犯監押在內,而在他們的周圍也鎖了許多隻狗。這樣的影像呈現擁有強烈的對比,這些被軍政府當局視為威脅的政治犯,就如同狗一般關在牢中,傳達強烈低賤的意涵。

 

狗,單純就是一種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與人類一樣共享著這片土地。但是,人類的宗教信仰與分別心,把各種動物標上印記,尤其是在宗教的催化作用之下,隨著教義的傳播,某些動物因此就有了不同的意涵。譬如狗,在伊斯蘭教中的可蘭經內,就被喻為是不潔的動物。在馬來西亞,回教徒是被教導與灌輸不能夠觸碰到狗,因此在當地的回教徒是非常懼怕狗靠近他們(當然也有少數思想開放的回教徒不介意,甚至飼養狗)。在公共場合,例如大賣場的手推車,是不被允許放置狗,曾經有華人因為把狗放在手推車中,而整間大賣場的手推車必須要經過清洗,才被允許讓回教徒使用。在伊朗,也有類似的禁令,許多飼主帶狗到醫院打疫苗,結果該寵物就被沒收的情況,也曾經被刊登在新聞版上,宗教領袖認為,養狗是一種禁忌,是粗鄙的西方文化。

 

人類最高飼養狗的歷史,是因為農場飼養的牧羊犬,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已經狗擁有對主人忠誠的先天特質,因此深受人類喜愛。演變至今,狗已經不是人類的奴隸,人類才是狗的奴才,許多主人每月花費在狗身上的開銷,多得驚人。因此,在近年來許多的相關行業應運而生,譬如寵物狗美容、狗糧專賣店或狗狗衣服等,無所不有。狗在人類心中的地位,在現世紀擁有極端的對待。

 


「以愛之名」電影觀後感翁山蘇姬的「溫和社會主義」     by 饒淑惠

  槍械武器,可以奪走人命。勇敢信念,卻可以贏得人心!

 

        在「以愛之名」這部電影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緬甸軍方企圖制止翁山蘇姬與國內民主人士的聚會時,手無寸鐵的翁山蘇姬卻能勇敢地朝著一整個行列的持槍軍人走去,槍械武器可以奪走人命,但勇敢的信念卻可以贏得人心!

 

        翁山蘇姬不畏強權的勇敢表現,立即獲得當時人民的推崇和擁戴,1991年翁山蘇姬更爭取民主和人權的非暴力鬥爭而獲諾貝爾和平獎,雖然那時本人被緬甸政府拘押緬甸當局指出,只要翁山蘇姬願意永遠離開緬甸和政治界便可以得到釋放可是這個條件被她拒絕了1210日頒獎日由她的兩個兒子亞歷山大和金代領直到2012616翁山蘇姬才終於在奧斯陸市政廳發表獲獎演說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翁山蘇姬擁有這樣勇敢的信念?也許是傳承了她父親的民主遺願,但另一可能是她受英國溫和社會主義的影響。15歲的翁山蘇姬隨出任印度大使的母親前往印度1964在印度中學畢業後即入英國牛津大學聖休學院St Hugh's College),獲得文學學士學位主修經濟、哲學與政治並在此認識了她的丈夫邁克·阿里斯教授翁山蘇姬之後也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修畢博士課程,長年居住英國,又在英式學院裡學習,翁山蘇姬很有可能受到英國溫和社會主義的影響,所以決定採取平和的手段進行革命。翁山蘇姬認為不能採取以暴制暴的方法來解決國內的危機,因為這種方法表面上看最有效果,實際上卻讓自己墮落為與軍政權同樣的地步。

 

         在《自由》一書中,翁山蘇姬指出:「一些人改變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當南非的舊政府、拉丁美洲的軍事專政進行獨裁統治發生變化的時候,他們認識到這些變化不可避免,這是他們所能選擇的最好道路。我所表達的真正改變是通過理解、同情、正義、愛心後的內在變化。」

 

補充:費邊社(英語:Fabian Society

費邊社是英國的一個社會主義團體,成立於1884年,由一群中產階級知識份子所發起,以古羅馬名將費邊(Fabius)做為學社名稱的來源,意即師法費邊亞有名的漸進求勝的策略。其奉行的思想被稱為費邊主義(Fabianism),又稱費邊社會主義(Fabian Socialism)。費邊社的傳統重在務實的社會建設,倡導建立互助互愛的社會服務,其實質在於把資本主義社會傳統的自由民主政治與社會主義相 的道路。主張通過漸進溫和的改良主義方式來走向社會主義,而非透過列寧主義所主張的階級革命,並強調通過教育的途徑讓權力回到知識精英的手中。

 


盧秀鳳分享

解構主義:「解構」意含了與法國哲學家、文藝評論家「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之父德希達有關的批判分析策略理論與實際,揭露存在於哲學與文藝內容中語言與經驗的特殊關係,同時探索語言之形而上假設與其內存的矛盾以及不一致性

;涉及許許多多的混淆~究竟是一個思想學派,一種閱讀事務方法。有人稱為「文本物體」。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副教授   姜得勝

一、解構主義的意義    「解構」如同「建構」此語詞一樣,是時下流行的時髦動詞。惟目前對「解構」此語詞的界定、認知與用法,似乎與最原先的意義有很大的差距,尤其經由外文輾轉翻譯為中文時,往往因中西文化的差異而致使其原義與譯義有落差,故而於本文中特予釐清。「解構」意含了與法國哲學家、文藝批評家「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之父德希達(或譯為德里達)(Jacques Derrida)有關的批判分析策略理論與實際,揭露存在於哲學與文藝內容中語言與經驗的特殊關係,同時探索語言之形而上假設與其內存的矛盾以及不一致性(Leitch, 1983; Murray,Bradley, Craigie, Onions, Burchfield, 1989; Makins, Isaacs, Adams, Grandison, McGinley, Shearer, Knight, Summers, Lyons, Forde,1991; Swannell, 1992; Pinar & Reynoids, 1992; Brown, 1993)。    如同其它理論一樣,「解構主義」也並非是完美的(Butler, 1984; Ellis, 1989)。唯深究之,解構主義有兩個核心論點,一為社會現象的意義可做無限的解讀與延伸,二為本質上解構主義者熱衷於挑戰與反抗權威(Ellis,1989)。「解構」此意念的起源,植基於質疑表面「文章內容」與內部所無法看到的「特定事實」間具有密切關係的深層假設上(Norris,1983),亦即在文章內容深層結構內,我們往往可發現與原作者表面所宣稱的不同邏輯與旨趣,且可發現許多內容本質存有的既存「預設」(presupposition)與其中意義邏輯間的矛盾(Jefferson,1986)。簡言之,解構主義的本質在於「拒絕接受文章內容所賦與的表面原始意義與否定其原初的客觀性」(Norris,1982)。許多研究者乃據此原則揭露文章內容表面結構背後的「深層結構」真象,以探索其內容之不合理真象原貌。


 參觀《流轉的騎跡-臺灣民生與腳踏車特展》    應華碩三   李明釗

流轉的騎跡-臺灣民生與腳踏車特展_海報.jpg

 

腳踏車為十九世紀中重要的發明之一,德國、法國、英國等國的發明人為腳踏車做出莫大貢腳踏車一名於1861年首先被提出來,並於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展出。

 

不同時代的腳踏車款式

不同時代的腳踏車款式.png

圖片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8%A1%8C%E8%BB%8A

 

1886年英國的機械工程師約翰‧斯塔利設計的款式已經與現在腳踏車的樣字差不多,後人稱他為腳踏車之父

1875年腳踏車傳入中國,而台灣腳踏車的傳入始於日治時期,日語稱之為自轉車,也稱鐵馬

 

本展規劃五大單元

  1. 一項19世紀重要的發明
  2. 自轉車與日治時期臺灣常民生活
  3. 戰後臺灣人的腳踏車故事
  4. 當代臺灣自行車產業發展的轉型與突破
  5. 從現在騎向未來

 

其中筆者較為關注的是第二單元「自轉車與日治時期臺灣常民生活」,展覽中我們看到自轉車與各行業之間的關係,如公務員教師警察醫師等職業喜愛騎乘的文車,此車種特色為車身輕便優雅。相對於文車的輕便優雅,武車則給人粗的感覺,然而是生意人的首選,而車體設計攸關載重多,厚重又寛的載貨架,粗的輪圈鋼絲都此款車的基本條件,厚重輪胎設計加強車子行進時的穏定度。

 

 

 

文車:圖片來源

武車:圖片來源

 

日治以前台灣的文通工具以人力車、馬車、牛車為主,日治之後(1903)自行車開始由日本輸入台灣,但早期自行車價格昂貴擁有者不多,直到1920年代後,才漸漸普及,當時可以見到人力車與自行車共有的情形。(如下圖)

 

 

 

台南巿街景

台北巿街景

圖片來源:http://mocfile.moc.gov.tw/files/201504/0ee353ac-bb99-43b8-8c24-8ca6afd0aba5.pdf

 

戰後初期台灣進口自行車一年高達40萬輛,數量大因此消外匯鉅,政府有於此,開始扶植國內腳踏車業,1950年先管制腳踏車與零件(、前叉、車把.車架...)進口,1954年全面禁止腳踏車進口,因而造就國內組車廠的崛起,

1961年,台灣年產自行車達3萬輛,全台自行車、零組件的車行大約3000家,是腳踏車的黃金時期,然而1968年政府大量開放從日本引進50cc的輕型機車,自此腳踏車被機車取代,自行車文化進而走向沒落衰退,近年來又因環保、愛地球等議題,加上台灣人重視休閒文化,自行車不但是休閒工具,也是城巿生活重要的交通工具,一個新的腳踏車文化生活正在興起。

 

 

 

腳踏車為十九世紀中重要的發明之一,德國、法國、英國等國的發明人為腳踏車做出莫大貢腳踏車一名於1861年首先被提出來,並於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展出。

 

不同時代的腳踏車款式

 

圖片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8%A1%8C%E8%BB%8A

 

1886年英國的機械工程師約翰‧斯塔利設計的款式已經與現在腳踏車的樣字差不多,後人稱他為腳踏車之父

1875年腳踏車傳入中國,而台灣腳踏車的傳入始於日治時期,日語稱之為自轉車,也稱鐵馬

 

本展規劃五大單元

  1. 一項19世紀重要的發明
  2. 自轉車與日治時期臺灣常民生活
  3. 戰後臺灣人的腳踏車故事
  4. 當代臺灣自行車產業發展的轉型與突破
  5. 從現在騎向未來

 

其中筆者較為關注的是第二單元「自轉車與日治時期臺灣常民生活」,展覽中我們看到自轉車與各行業之間的關係,如公務員教師警察醫師等職業喜愛騎乘的文車,此車種特色為車身輕便優雅。相對於文車的輕便優雅,武車則給人粗的感覺,然而是生意人的首選,而車體設計攸關載重多,厚重又寛的載貨架,粗的輪圈鋼絲都此款車的基本條件,厚重輪胎設計加強車子行進時的穏定度。

 

 

 

文車:圖片來源

武車:圖片來源

 

日治以前台灣的文通工具以人力車、馬車、牛車為主,日治之後(1903)自行車開始由日本輸入台灣,但早期自行車價格昂貴擁有者不多,直到1920年代後,才漸漸普及,當時可以見到人力車與自行車共有的情形。(如下圖)

 

 

 

台南巿街景

台北巿街景

圖片來源:http://mocfile.moc.gov.tw/files/201504/0ee353ac-bb99-43b8-8c24-8ca6afd0aba5.pdf

 

戰後初期台灣進口自行車一年高達40萬輛,數量大因此消外匯鉅,政府有於此,開始扶植國內腳踏車業,1950年先管制腳踏車與零件(、前叉、車把.車架...)進口,1954年全面禁止腳踏車進口,因而造就國內組車廠的崛起,

1961年,台灣年產自行車達3萬輛,全台自行車、零組件的車行大約3000家,是腳踏車的黃金時期,然而1968年政府大量開放從日本引進50cc的輕型機車,自此腳踏車被機車取代,自行車文化進而走向沒落衰退,近年來又因環保、愛地球等議題,加上台灣人重視休閒文化,自行車不但是休閒工具,也是城巿生活重要的交通工具,一個新的腳踏車文化生活正在興起。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