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8

This version was saved 7 years, 2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饒淑惠
on January 19, 2017 at 2:58:05 am
 

意識型態     (饒淑惠整理)

 

何謂「意識型態」

1.意識型態是一個人試圖影響別人的一種認知,它是社會運作的依據。

如:19世紀以來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爭,被視為是一種意識型態的對立。

2.意識型態是17世紀之後繼宗教信仰理論,作為人類思想的準則,與宗教信仰一樣,具有強烈的使命感。

 

「意識型態」的形成

1. 意識型態理念是以「人」,而不是以「神」為基礎建立的認識論,強調作為人的感覺重要性,強

調人的主體性。

2. 意識型態是一種不同於宗教的思維,試圖以「主義」代替宗教的「教義」,從解放個人的束縛,到開展人的精神主體,至社會的實證。

3. 意識型態(ideologie)一詞最早由法國哲學家托拉西(Destutt de Tracy 1754-1836)所提出,後由德國馬克思創造了德文的意識型態一詞,因此探討此一名詞得由法德文化的發展說起。

 

「意識型態」的發展

1. 托拉西:

認為意識型態是「理念」與「邏輯」兩個意義的結合,主要在於拋棄宗教「信念」,建立人的「觀念」。他主張人的觀念來自感覺,通過從思想回到感覺的方法,撇棄宗教和形上學等各權威性的偏見,從人的本性中,找到社會中合乎眾人的利益。

2. 黑格爾:

主張意識型態的建立是在「異化」過程,首先是倫理階段:由神權到法權。其次是教化,通過教化放棄自己的自然存在,與現實世界認同,進而獲得支配現實世界的力量,把自己變得符合現實,教化的目的形成服從國家的權力。最後是道德,這是自我確定的精神,由倫理世界經教化世界而進入以善為目的的良心道德世界,它包含了義務與品評兩種意識,但它卻與人的本性自私自利對立。

3. 馬克思:

他將意識型態視為「觀念的上層結構」,受法國大革命影響,他從精神層面跨入現實層面,批評黑格爾從精神層面討論異化,認為應由社會現實層面討論異化,他主張社會是由生產和生產關係結合而成,作為國家建構的基礎。而統治階級根據自身的利益創造他們的意識型態,這種意識型態不可能經由精神批判而消失,只有經由社會關係的改變,才能把它們消滅。

馬克思認為「意識型態」有四種特性:總體性,反映性,語言性,社會性。

以及五意涵:具體的,沒有獨立的歷史,統治階級的思想,扭曲現實關係,主張觀念統治世界。

 

「意識型態」的終結

1. 意識型態的宏觀立論無法面對當代多元文化的挑戰。

2. 美國社會學家貝爾:

他認為意識型態是一種理念,具有普遍性,富人文精神,追求平等,嚮往自由等特色。然而到了現代,這種「使命感」的意識型態已失去了說服的力量,不再被視為真理,走向終結。

3. 另一方面,貝爾認為意識型態終結不等於烏托邦終結,烏托邦是人類永遠的理想,如何在邁向烏托邦的途徑時,避免「簡化」的意識型態,是未來的走向。

 

 

 

 


 

文化研究基礎知識

本週負責人: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