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8

This version was saved 7 years, 2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范琳琳
on February 5, 2017 at 1:09:45 am
 

 

意識型態     (饒淑惠整理)

 

何謂「意識型態」

1.意識型態是一個人試圖影響別人的一種認知,它是社會運作的依據。

如:19世紀以來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爭,被視為是一種意識型態的對立。

2.意識型態是17世紀之後繼宗教信仰理論,作為人類思想的準則,與宗教信仰一樣,具有強烈的使命感。

 

「意識型態」的形成

1. 意識型態理念是以「人」,而不是以「神」為基礎建立的認識論,強調作為人的感覺重要性,強調人的主體性。

2. 意識型態是一種不同於宗教的思維,試圖以「主義」代替宗教的「教義」,從解放個人的束縛,到開展人的精神主體,至社會的實證。

3. 意識型態(ideologie)一詞最早由法國哲學家托拉西(Destutt de Tracy 1754-1836)所提出,後由德國馬克思創造了德文的意識型態一詞,因此探討此一名詞得由法德文化的發展說起。

 

「意識型態」的發展

1. 托拉西:

認為意識型態是「理念」與「邏輯」兩個意義的結合,主要在於拋棄宗教「信念」,建立人的「觀念」。他主張人的觀念來自感覺,通過從思想回到感覺的方法,撇棄宗教和形上學等各權威性的偏見,從人的本性中,找到社會中合乎眾人的利益。

2. 黑格爾:

主張意識型態的建立是在「異化」過程,首先是倫理階段:由神權到法權。其次是教化,通過教化放棄自己的自然存在,與現實世界認同,進而獲得支配現實世界的力量,把自己變得符合現實,教化的目的形成服從國家的權力。最後是道德,這是自我確定的精神,由倫理世界經教化世界而進入以善為目的的良心道德世界,它包含了義務與品評兩種意識,但它卻與人的本性自私自利對立。

3. 馬克思:

他將意識型態視為「觀念的上層結構」,受法國大革命影響,他從精神層面跨入現實層面,批評黑格爾從精神層面討論異化,認為應由社會現實層面討論異化,他主張社會是由生產和生產關係結合而成,作為國家建構的基礎。而統治階級根據自身的利益創造他們的意識型態,這種意識型態不可能經由精神批判而消失,只有經由社會關係的改變,才能把它們消滅。

馬克思認為「意識型態」有四種特性:總體性,反映性,語言性,社會性。

以及五意涵:具體的,沒有獨立的歷史,統治階級的思想,扭曲現實關係,主張觀念統治世界。

 

「意識型態」的終結

1. 意識型態的宏觀立論無法面對當代多元文化的挑戰。

2. 美國社會學家貝爾:

他認為意識型態是一種理念,具有普遍性,富人文精神,追求平等,嚮往自由等特色。然而到了現代,這種「使命感」的意識型態已失去了說服的力量,不再被視為真理,走向終結。

3. 另一方面,貝爾認為意識型態終結不等於烏托邦終結,烏托邦是人類永遠的理想,如何在邁向烏托邦的途徑時,避免「簡化」的意識型態,是未來的走向。

 


全球經濟(范琳琳)

全球化經濟在當代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視,是因為循著市場自由主義邏輯之資本主義的擴張和對社會的衝擊面遠遠超過過去,舉凡金融、電訊、資訊網絡、生產形式、消費形式、生態、社群和文化認同、社會安全體系所受到的變動和影響,複雜性與不確定性相當高,皆非單一主義國家所能自行運作和解決,也就是全球化經濟及其衝擊面向逾越了民族國家的疆界,全世界各地區被捲入此種網絡的連結,而變成其中之一的節點,因此,必須依賴全球機制的建構,學習處理介於國家和全球之間問題的模糊地帶。全球化經濟當下的表現正是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擴張運作,在以美國為主導下之「國際新秩序」的資本主義(市場自由主義)全球化,儼然如新重商帝國主義的再現,在西雅圖世界經濟論壇會議集合了全球一千大企業的老闆,這些企業產值佔全球產值的五分之四,外加三十三國的領袖,其所企圖建構的全球經濟-跨國企業和無障礙(關稅、文化)貿易機制,保障的卻是全球不到20%的富裕人口。P. Kennedy在其「全球化經濟未來的隱憂」一文開宗明義即指出,全球化經濟在世界人口版圖中呈現弱肉強食的不正義,並質疑其是否能吸收佔地球人口百分之六十開發中國家的求職者勞動問題,以及其隨之而來的全球生態環境承受成長的破壞壓力,而這事實上是人類未來的關鍵。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